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服务

破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升级密码已经找到!

发布时间:2016-08-05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中国制造 
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制造的软肋。中国不论是制造业的产量、进出口,还是从业人数都在全球领跑,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然而,目前我国高端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商品赢得竞争的质量优势依然占比较低。

    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制造的软肋。中国不论是制造业的产量、进出口,还是从业人数都在全球领跑,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然而,目前我国高端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商品赢得竞争的质量优势依然占比较低。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强国战略正提速推进。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强国建设正由文件制定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下半年“中国制造2025”的多个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承担者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伴随《中国制造2025》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制造业将实现再一次跃升。”苗圩说。

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现在面临的问题,首先去产能是中国制造,去‘僵尸企业’还是中国制造,制造业辛辛苦苦为中国经济发展,现在又是制造业惹的祸,问题出在哪呢?很大原因是因为大而不强。”7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制造业高峰论坛上,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演讲时表示。

    在这场由《财经国家周刊》、了望智库、格力电器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制造“达沃斯”上,与会专家对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心生共鸣。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介绍说,过去数十年,中国制造业一路高歌猛进,制造业增加值在21世纪初赶上德国,2006年超过日本,2010年追上了美国,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不论是制造业的产量、进出口,还是从业人数都在全球领跑,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主要的产品产量,比如汽车发电设备、数控机床、大型拖拉机、工程机械等,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制造业约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的份额,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工业强基战略研究”报告显示,一方面,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另一面,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薄弱,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参与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进一步介绍说,目前我国高端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其中高档数控机床70%~80%都依赖进口,而配套的数控系统90%依赖于进口。而国产机器人所需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多数直接采购国外产品。

    统计显示,中国商品有近80%仍以价格优势来赢得竞争,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质量优势赢得竞争的占比高达56%,甚至是65%。

    国务院参事张纲认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优、资源利用不佳。

破解“跛足症”

    不强的关键在哪里?中国工程院“工业强基战略研究”报告显示,四个基础问题是关键症结。第一个是关键基础零部件,第二个是关键技术材料,第三个是先进基础工艺,最后一个是相应的技术支持,包括了技术标准。这个“四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症结所在,也是制约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全球竞争力的瓶颈所在。

    “工业领域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关键技术装备供给不足,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的因素。‘四基’发展的薄弱和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最大问题。”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在他看来,能否攻克基础工艺、提高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水平、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决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能否实现。

    “从制造业总量上看,中国制造业是一个巨人,但这个巨人患上了‘跛足症’,导致他走不稳也走不快。”一位制造业专家分析说。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按照规划,我国制造业将通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建设,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工业强基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今年工信部将推动重点领域发展,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重点突破40种左右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

    在柳百成看来,提高制造基础能力,政府要发挥主要作用。产业化问题主要由企业投入,但是共性技术、竞争前技术的问题,需要政府来加大力度投入和支持。“我们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的作用,组织联盟,各司其司,协同创新。”

2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