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服务

工业4.0的智造之路走到哪一步了?

发布时间:2015-04-16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工业4.0 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德国“工业4.0”异曲同工,但不少制造业企业却处于较落后的阶段,升级的难度压力巨大。

  三、中国制造的五维空间

  中国制造的空间主要是指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问题,亦即中国制造通过怎样的发展道路实现成功突围。近些年,在中国劳动力来源短缺与成本迅速上升、资源和能源渐趋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中国制造业贸易摩擦不断等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关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中一再被提及。转型升级问题首要回答的问题是转什么型、升什么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曾明确提出实现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首届质量大会上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呼应,提出要将中国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从“数量时代”推向“质量时代”。两位领导人的论断对中国制造赋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制造的空间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和解决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全球影响力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中国制造的政策空间。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英国在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保护下,在全世界倾销本国工业产品,一度成为“日不落帝国”。企业是发展制造业的主体,因此各国对制造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支持不遗余力,推出各种鼓励发展的政策。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以制造业而闻名全球,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仍然一支独秀。故美国等国家提出“再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扶持本国制造业的发展,该政策实施效果显著,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2012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106家受访企业中共有37%的企业计划或正在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本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国家提升政策扶持空间,通过改革释放企业发展的红利。十八大以来,国家推出了多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改革,如取消出口商品的法检费用、改革工商登记管理制度等。2014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这是中国政府释放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又一积极政策信号。

  第二,中国制造的创新空间。创新是人类以思想意识实现对客观自然否定性的超越与发展,是人类特有的劳动价值创造。中国创新的传统历史悠久,商汤《盘铭》便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九字箴言,在十八大报告里“创新”是高频词之一,出现40次。因此,创新与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制造业领域,目前国内外学界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作为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其实,制造业的创新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导入生产体系的持续性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性的,还可以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链组织模式,甚至是新市场的开拓等。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其所推出的一系列硬件产品、系统软件及应用商店等并非重大科技创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刻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在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组织等方面实现了集成式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创新空间的关键在于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创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市场氛围和社会环境,促进普通民众创意、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激情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尽情发挥,实现人力资本产出的最优化。

  第三,中国制造的质量空间。从数量上看,中国制造业产值在2010年就已经超过美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22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1999—2013年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累计上升7.19,从欠竞争力发展阶段进入具备初等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但质量问题至今仍是中国制造业所遭遇的瓶颈问题和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这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软肋。欧盟2005年曾经宣称,在欧盟内部流通的假冒商品中有70%来自中国。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引起质量安全的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各种抵制声音彼此起伏。日本通过强化肯定性列表制度、欧盟通过修改RoHS指令等技术贸易壁垒方式,强化中国制造产品的审核与认证,提高对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这是阻碍中国制造出海的严峻挑战。在国内市场,经历过三聚氰胺等质量安全事件之后,民众对中国制造缺乏普遍的信任和认同,热衷于通过各种多元化的途径购买国外制造的产品特别是高品质的奢侈品,这对提振国内消费市场是极其不利的影响要素。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质量是中国制造最需要夯实的根基所在,质量空间的提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形象的改善至关重要。

  第四,中国制造的品牌空间。品牌是国别制造的最终体现,强势的国别制造体现为众多强势的国际品牌。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带来充足的溢价空间,品牌影响力决定市场的占有率。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缺乏足够话语权的关键在于品牌的弱势地位,据世界品牌实验室2013年统计,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占据了232席,法国有47席,中国仅有23席,且基本为大型的国有企业。德国全球品牌数量看似不多,但实际上有数千家“隐形冠军”企业,它们的市场份额在其所在行业处于全球排名前三位或大洲排名第一的位置,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在某一个细分的市场长期专注耕耘,利润回报相当丰厚。品牌的缺失导致中国制造处于价值链创造的最低端,多为贴牌生产加工和转口贸易,各种资源要素投入量大产出和利润却有限。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超过2000万辆,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汽车业第一大市场,但由于对自主品牌建设重视不够,合资的国外品牌占据90%以上的国内市场。当然,拓展中国制造的品牌空间,并不是指中国所有企业都应去自己创造品牌或者生产标准,而是指有条件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在某些行业领域实现品牌的突围,博取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第五,中国制造的文化空间。制造业从表面上看是物质的生产和创造,从根本上看是文化的传播和再复制。产品在物质属性基础上凝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设计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美国的汽车会让人体验到经典耐用的文化理念,日本的汽车会让人体验到经济实用的文化理念,德国汽车会让人体验到尊贵奢华的文化理念,美国的快餐产品向世界传递了美国消费文化和独特的生产方式。文化赋予了一个国家产品独特的魅力,英国产品的典雅、瑞士产品的精密为其赢得了一大波粉丝,日本产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其在全球范围内博取了一批拥趸和信徒。制造业生产的最高境界便是文化的生产,中国制造业要想真正实现突围,应在产品文化品位上下足功夫,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和现代理念融入产品之中,打造真正属于中国制造的独特文化品格,成为中国制造的形象标识。

  四、中国制造的自信与自觉

  国别制造核心价值在于一国国民对自身制造能力和素养的坚定信念,对其自身制造水平的自我肯定,韩国等国家深刻的国货情节为本国制造业腾飞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支持。中国制造目前所面临困境根本上在于自信心的逐渐沦丧,部分中国消费者言必称国外制造,想尽一切渠道和途径购买,对中国制造的产品缺乏起码的安全感,没有建立最基本的信任。从更为宏观层面讲,这种不自信来源于文化的不自信,认为中国文化与现代制造业不兼容,不相信中国人能够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而事实却是,根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全球排名第一,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各地的影响无处不在,国外消费者离开中国制造更像是一种冒险,没有中国货,则生活一团糟(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伦敦奥运会、巴西世界杯等这样的世界体育大赛中,中国制造更是如影相随、抢人眼球。中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已经出海并攻城略地,海尔、联想、华为、阿里巴巴等民族企业已经逐渐成长为世界型企业,家电、高铁、核电等行业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毫不逊色,甚至会拔得头筹。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转型升级的特殊历史阶段,造成了民众认知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二歧性。中国制造时空的转换方可消弭两者之间的距离,这需要全民族上下共同努力,以自觉的行动力量,促进本国制造的自立自强。中国制造的自觉需要企业承担应有责任和使命,通过管理、技术、营销等手段提升制造业的竞争水平;中国制造的自觉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通过税收、金融、采购等方面的改革,释放本国制造业发展的长久活力;中国制造的自觉更需要全国民众的宽容理解、付诸行动,通过生产制造、购买消费等每一个具体环节的支持和思想意识的认同,建立庞大而稳固的消费市场和人力资源基础。唯有如此,中国制造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傲然独立,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在世界制造业舞台上光环照耀,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 

3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