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能工厂

东风日产智能工厂是怎么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7-06-07 作者:佚名 
关键字:东风日产 智能工厂 
数年前,机器人动画电影《超能陆战队》中萌萌哒的机器人“大白”,成为无数人心中暖男形象的代表,其中多项黑科技更让人对机器人技术发展充满期待。东风日产是国内首家引进绿色友好机器人的企业,张传明所在的AEP(先进工程技术中心),真正将人工智能的幻想照进了现实。

    技术为高品质而生
  
    蓝光扫描是一种先进的车身零部件检测技术,蓝光扫描仪通过三个相机同时拍摄成像,三个镜头不同角度的数据上传到数据库,再与库中建立的目标精度比较,就能检验出零件精度是否合格,再微小的误差也难逃蓝光的“法眼”。
  
    与传统接触式测量相比,蓝光扫描仪优势多多:它的主体由三个工业相机镜头组成,拆解和拼装方便,而且对使用坏境要求不高,便于移动作业;蓝光扫描仪单幅影像的精度高达0.68um,该数值目前在业内遥遥领先;再加上检测速度快,每张照片拍摄时间只需0.02秒,拍摄一台整车的外壳仅需1.5小时,测量时间远少于传统接触式测量的2天。
  
    从2014年引进至今,蓝光扫描技术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改进,已经能应用于日常的生产线零件检测,作为接触式测量的辅助检测方式,分担了近50%的工作量,更能凭借庞大的数据库实时分析,协助作业员更直观地检测和发现问题,实时修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一公里,拒绝人工误差
 
郭文明
 
    郭文明
 
    制造总部车辆工程技术部总装技术科
 
    作为整车生产流程的最后一环,总装工艺水平往往能反衬出整车的品质。众所周知,总装工程大部分零件依靠人工装配,随着人工成本增加,这种劳动密集型作业严重影响效率。那么,郭文明所在的总装技术科,如何实现“最后一公里”品质和效率的兼顾?
 
    让耗时费力成为历史
  
    总装作业特别是一些大体积类的零部件装配,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人工作业难以完全保证品质的统一,如汽车的轮胎、座椅、仪表盘、发动机和变速箱等大件的装配耗时费力,这就成为了总装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突破口。
  
    郭文明记得,2012年在规划建设大连工厂时,总装团队就已着手进行轮胎自动化、座椅自动化装配技术的研讨和规划,到2014年两项技术才终于顺利投产,首次实现了轮胎、备胎的无人化装配和前座椅投入自动化。
  
    以轮胎自动化为例,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如机器人抱起轮胎安装时,5孔位置随机,螺柱位置同样随机,如何正确匹配,还有前制动盘因为有转向功能,有一定偏角且偏转角大小随机,而轮胎与螺柱之间的间隙单边只有1.5mm,加上各种累计误差,定位精度必须保证在正负0.2mm,否则会发生碰撞,设备和品质都受影响,如何保证?装配工位有料车在滑板两边,前后位置随机,与装配干涉,如何保证不干涉?螺母排序后机器人要一次抓取5个螺母,少一个就是品质问题,如何保证?这些课题必须在初期方案中逐一破解。当然还有很多意料不到的难题,如现场光线对视觉系统的影响,制动盘的反光和异物对算法的影响,设备投产时间一再要求提前等等,中间的曲折“说多了都是泪”,但最终开发团队顶住压力完成了挑战。因为该项技术的独创性,在2015年被评为东风汽车公司专有技术绝密级,东风日产创新成果一等奖。
 
    自动化率是拼出来的
  
    和人一样,自动化技术也会面临“水土不服”的情况。特别是老工厂设备运行多年自然有磨损老化,技术上存在先天不足或者导入成本过高等,已经适用于新工厂的部分新技术难以在老工厂推广,这正是总装工程现在面临的困境。
 
郭文明
 
    目前东风日产的总装工程师和现场改善的工程师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在四地五厂展开总装工程的自动化项目改善:大连工厂新导入轮辋自动贴膜、油箱自动排序上线等自动化改善项目,自动化率从2015年的11.3%提升至12.5%,领先业内平均自动化率7%-8%的水平;襄阳工厂导入车辆建付自动检测系统,从人工检测转变为自动化检测,测量精度达到0.05毫米;四地五厂均实现了100%物流同步自动供给;发动机变速箱自动对接项目已处于制造状态,仪表板自动装配技术方案已趋成熟等等。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工程师们大多全年节假日已排满施工项目,加班加点是常态,正在用自己的勤奋和汗水,去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保证这“最后一公里”的“品质生命线”。
 
    他们为东风日产的汽车智能上色
 
 梁兵魁
 
    梁兵魁
 
    制造总部车辆工程技术部涂装技术科
 
    20世纪初,以黑色福特T型车为代表的汽车涂装出世之时,谁也想不到在百年后的今天,单一素色漆涂层历经演变,不仅漆面色泽更有质感,涂层防护性能更是竿头直上,就连内板也实现了自动化喷涂。在东风日产,涂装变革的案例比比皆是。
 
    今非昔比迷人眼
  
    梁兵魁是涂装技术科的老将了。90年代毕业的他,刚好遇上了汽车行业大发展的时代。刚毕业时,一辆汽车的价格是他十年的收入,他笑称,那时“有一天我也能开上汽车”的幻想,竟在短短十多年间变成了现实,“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我的想象。”
 
 梁兵魁
 
    同样让他感慨的,还有涂装设备的进步和自动化的速度。2004年花都工厂投产之时,底涂喷涂都是靠人工操作,环境恶劣、作业强度大。2011年花都二工厂竣工之后,便有了底涂喷涂机器人,照相定位,喷涂均匀且精准,代替了繁重的人工作业,同时材料成本降低50%左右。现在更是导入了内板的自动化,使喷涂品质更稳定。
  
    “像智能手机一样,一直在进步,越来越先进。”梁兵魁回想起涂装线自动化改造时满怀感触。
 
    沐风栉雨不言弃
  
    2013年大连工厂新涂装线开建之时,正好是冬天,至今许多细节仍像电影回放般在梁兵魁的脑海中重现:每到下午四点多天就完全黑了,气温也下降到零下4-5℃,工厂地处海边,刺骨的海风从厂房5米宽、10米高的设备搬入门洞直灌进来,穿着大棉衣依然冻得发抖。
  
    这条新涂装线上装备的,正是行业标杆水准的3C1B(喷3次涂层烘烤1次)涂装工艺,为新涂装工艺的搭载,工程师们历经了考验。2016年后,更是导入了内板2C1B的喷漆工艺,仅花都三条涂装线的CO2减排量就达4860吨/年,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壁挂式六轴静电自动喷涂机器人的运用,也让喷涂效率越来越高,喷涂效果也非常均匀。机器人通过弹夹形式把颜色进行自动切换,可以喷涂20-30种颜色。
  
    说到此,梁兵魁指了指花都二工厂涂装二车间内的设备,说这些就是他负责安装、调试的,言语间难掩成就之感。或许正如那句话所言,每项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工程师们那永无止境的探索,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