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行业离工业4.0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7-01-06
作者:
佚名
来源:互联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昆山佰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孙少毅阐释了自己的理解:“李总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工业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其实我们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状态,工业3.0可能是只有一小部分企业能做到。”
全自动化生产难以实现?
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看出来微电机行业自动化程度仍不是很理想,那么,电机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如何?能否实现电机行业全自动化生产呢?
对此,许明善表示:“有一些电机企业可以做到基本上全自动,可以用很少的人介入生产,但是这一种厂家不多。因为如果要实现全自动生产,它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它的产品要非常的标准,其次量要非常的大。如果产品的品种太多、系列太多,实现自动化也没有太多的经济性。”
陈朝晖则不认为电机行业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我认为,或许某些规格品种自动化程度可以高一些,但是,想全自动生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现在电机的生产工艺也是从传统的全手工逐步过渡到增加机器生产的工序。如果电机的生产工序没有革命性的改变,还是按照原来那种老的工艺逐步改进的模式来生产电机,那么,是不可能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的。”
对此,孙少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目前电机行业中有部分公司已经能够接近实现全自动生产,比如常州雷利电机的步进电机生产线。但是,目前电机行业中由于产品的制造工序多,零部件的一致性难以管控,一些检测工艺比较传统,因此要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比较困难。”
为此,他提出三个对策:“要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可从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电机制造企业要简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零部件的一致性;二是机器代人,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程度,使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加工方式、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微电机向智能化方向的转型升级;第三、柔性智能装备生产线技术的创新,对机器视觉、柔性制造、机器人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加速我国工业4.0时代的来临,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电机的全自动化生产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上述所提到的种种因素之中,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才是目前电机企业最为渴望解决的问题。东昌电机研发工程师夏时军向《微电机世界》记者谈到:“像我们东昌电机,很多订单是小批量的,产量一般可能就只有几千个或者一两千个,而且型号很多,所以完全实现自动化不是很现实的一件事。现在的设备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我们当然希望一台机器能够适用好几款产品,但现状是实现不了啊。”
“多品种、小批量,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目前的自动化设备满足不了。”陈洪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正如夏时军和陈洪毅所言,目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已经成为趋势,但是,目前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好像还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陈朝晖也表示:“我们公司现在就是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那些设备基本上满足不了。目前我们还没了解有那种什么真正的柔性生产线,能够满足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快速响应速度。即使有的,估计质量水平基本上不是令人特别满意。”
对于这一问题,设备生产厂商如何看待呢?
许明善对此表示:“大部分设备是可以满足这种生产需求的,因为我们的设备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兼容性,主要是对一个类别的电机,比如罩极电机,在设计设备的时候我们就充分考虑它的通用性,尽量做到通用,实在不行的那也没办法。”
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趋势,孙少毅则表示:“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走。我们公司开发的‘微电机柔性智能装备生产线’,整个生产线基于智慧制造的设计理念,采用国内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及CCD检测技术,六轴机器人和四轴机器人自动取料等技术,创新柔性化成套生产线,实现了组装、检测、包装三大生产环节智能生产。我们设备的一些装配的功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变更,更能适应定制化的生产。”
“无人化”任重道远
尽管电机目前的自动化生产程度较低,要实现全自动化生产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谈及电机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许多人都提到了“无人化”。朱宝林表示:“很可能以后就是无人化吧。我们现在也有机器人项目,将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搭配在一起进行生产。”
工业4.0是实现无人化生产的方向。孙少毅表示:“电机自动化生产的技术方向,在我看来未来必须向工业4.0靠近,往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柔性智能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且能适应生产场地、制造对象、生产模式的改变而改变的能力。”
总而言之,不管是电机技术还是电机自动化生产技术,国内水平都距离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的距离,就像精进电动首席技术官蔡蔚所言:“我们的基础产业还很薄弱,两三年都不一定能弄上来。我们所有人要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做事,否则将会被甩的越来越远。”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