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冠军”百多力的产品历史
谈及“隐形冠军”,刘力教授分享道,许多德国的“隐形冠军”往往不是上市公司,因为对这些企业而言,“更好地做事”比“更多地赚钱”更重要,而资本常常是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警惕某些金融投资者的逐利心态,抵挡“高估值”的诱惑。鸟瞰未来之路:齐头并进,不卑不亢
在朝着工业4.0迈进的过程中间,中国的企业家们励精图治,努力创新。全球化之路上,已有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与德国企业齐头并进。来自德国中国商会的段炜先生介绍道,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完成了多起兼并收购,而德国科技公司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重点关注对象。
仅在今年,德国商界最负盛名的照明品牌之一欧司朗(Osram)以逾4亿欧元的价格,将其照明业务出售给由中国LED厂商木林森(002745,股吧)(MLS)牵头的一个财团;
北京控股以14.4亿欧元收购德国垃圾能源公司EEW;
中国化工同意以9.25亿欧元收购德国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中国也面对着部分西方媒体的“傲慢”与“偏见”。《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8月份的一份报道中提到,美的集团在收购库卡(Kuka)机器人公司时遇到了“质疑”。德国一些“精英们”认为,中国企业对库卡的所有权“对那些想进入云端的客户可能会是个问题”。“如果库卡的所有者变成中国人,一些客户会担心敏感工业和企业数据的安全性。”
对此,马力教授认为,这种担忧来自于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不了解,个别西方媒体的“中国威胁论”更是加重了认知鸿沟,伤害中国企业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执于偏见的人终将需要为自己的偏见买单”。而我们能做的,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民间外交、专业化的谈判、高素质的企业家行为,化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顾虑。马力教授同时指出,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对方的核心利益,重视高管激励及员工的沟通和管理,降低并购的潜在风险和成本。
美国作家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曾提到,“人类社会中权利与技术的差距并不来自于文化或种族上的差异”。没有哪一个民族天生就比另一个民族更优秀。以德国为镜,反观自己,中国的企业家们既要冷静地思考如何补己之短,稳中求进;也应该认识到在这场技术浪潮中我们并未落伍,扬己之长,自信地拥抱未来。
冷静思考德国“工业4.0”对中国的真正意义
项目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携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Wharton)商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赛德(Said)商学院、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为华人企业家量身定制全球企业家项目,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6期。项目聚合四所知名院校雄厚师资,致力于传授前沿管理知识,分享全球最佳实践,激发学员深思深省,完成一场身心提升的领导力之旅。同时,全球企业家项目也不断拓展其边界,陆续推出“巴塞罗那创意文化之旅“、”德国工业4.0”、“长白山(603099,股吧)游学”等校友模块,继续环球商业文明之旅,为全体学员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