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据 不知识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有时候容易混淆。大致而言,数据最开始都是未经组织的,大量存在却价值极低;底层的数据需要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才能转化为知识体系。
从数据到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过滤机制——这需要一种提炼,然后可执行、可传递的信息形成知识。知识分为隐性和显性,隐性知识往往存在于人本身之中,传递性很差。
图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模型
可惜的是,传统知识管理的DIK模型(Data-Information-Knowledge)关系,是一个单线程关系。它只解决了知识的提炼,没有解决回馈问题。
就工业大数据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对它进行密集型的分析——工业知识断不能缺位。GE在谈及工业互联网的时候,给与了“专业知识”以高度的重视。工业大数据不是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而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引导,才能挖掘出数据真正的价值。
显然,知识体系必须重新作用于数据本身,才能形成工业大数据的价值。在工业领域,“无知识,不数据”。没有工业经验的线性化指引,数据就不会高速转化,工业大数据的价值,就不会产生。
对于数据而言,信息化作了第一次提升,使得数据归类、文本化和沉淀;但必须通过工业化才能进行第二次提升,才能将数据提升到知识的高度,形成真正的Know-how、经验、最佳实践、直觉;在此基础上,挖掘形成大数据的新产业价值。
图3 工业大数据与知识的关系
如果数据是石油,设备是藏宝地图,那么知识是唯一的钻探工具。
中国工业技术体系没有形成线性化,尚无法形成驱动力。那些数据深藏在设备里,深锁在系统中,它们只在规定的范围局部流动,一如地表下的熔岩。它们有着澎湃的能量,却无法驾驭。
就此而言。中国就没有工业大数据。甚至连显性化的工业数据都没有。我们工业化短短的行程,使得我们习惯于硬件思维和设备思维,还没来得及形成珍惜工业数据的意识。对那些有着厚重的工业技术体系和知识转化的GE、西门子而言,当他们在说工业大数据的时候,他们有着一个我们很多企业没有的隐含条件。
这是我们需要有的清醒意识:不要将无数的现场数据等同于工业大数据。
就中国制造业而言,知识才是最大的拦路虎。工厂中各种数据,如果没有领域知识和业务建模的前提,不过满工厂堆砌起来的一座座数据垃圾山。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静下心来想一想:数据何在?知识何在?这是一种全新的范式,我们并不熟悉它:工业大数据模式,需要先看懂密码锁规格,再去找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