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1.实事求是,面对实际,技术上应做到水到渠成,不能拔苗助长
第一,“工业4.0”需要自动化制造的普及和信息化应用的成熟相结合。
一是制造业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大范围使用。德国提出“工业4.0”有两个基础,一是基于工业制造自动化的成熟,即有自动化的设备和生产线,而且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在多年来积累了很多自动化方面的基础,包括制度、流程、产业等等,有一个普遍的积累,一个企业中各个环节(部门)之间以及众多企业互相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化方式的对话,而不是一方发出信息化请求之后对方没有能力回答。
二是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中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ERP、PeopleSoft、Customer Portal的成熟应用。比如一个搞产品开发设计的公司,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会日益成熟,在日积月累之后,这个公司的设计经验会以大量软件包的形式存留起来,这些软件包就形成了实现“工业4.0”的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又如,一个企业的材料管理,最初可能用表格管理,后来改用较大型软件管理,公司在提升其材料管理方式过程中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效率提升带来的价值,因此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最后自然地实现对ERP的需求和使用。
如果在一个制造业体系内,有众多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上述自动化设计、自动化制造、自动化管理软件的使用,那么各个公司之间就有了实现信息对接的基础。在加拿大,十几年前,就能够通过人力管理系统,将工作项目、工作时间、加班时间、休假时间由员工自己输入到系统,直接与工资效益挂钩。通过原材料供应商网站,就能够看到本公司采购的材料走到哪个流程了,这就要求不仅企业本身,而且其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同时具有信息交流系统,这就是“工业4.0”的支撑点。德国公司在研发、物料、人员管理、销售等方面都有大量的软件应用系统,大公司使用大软件,小公司实用小软件,但大家都在用。
三是信息化数据链的集成、数据处理和决策。可以将互相之间的数据联系在一起,在生意上又有相互的需求,你买我的东西要看发货周期,我有客户的特殊要求,能不能通过现有的基础数据及信息管理能力将上下游的关注点连接起来、做成更大范围的自动化系统呢?这时就提出了“工业4.0”的大目标了,而“工业4.0”是一个过程。
第二,促进但不刻意追求无人化,促进但不刻意追求智能化,促进但不刻意追求差异化生产。
自从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后,各种解读应运而生,有人说“工业4.0”就是差异化制造,实际上,“工业4.0”可以实现差异化制造,但也不是以差异化为目标的,因为各行业需要差异化制造的毕竟是少数,如果说裁剪衣服是差异化制造,那么冰箱只是外壳差异化制造了,这算是“工业4.0”了吗?再者,“工业4.0”可以促进无人化,但不是刻意追求无人化。因为制造是多样化的,有些需要人工干预,有些需要设备自动完成,关键是创造出一个适合自身产品的最优配置,其中有自动化设备、计算机软件应用、信息化的数据链,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生产效率。同样,并非所有智能化就是万能药,我国的制造体系是很庞大的,不能说“工业4.0”提出后只有一些企业玩得起,其他企业玩不起。因此,“工业4.0”在技术上需要一个水到渠成的成熟过程,不能拔苗助长,而要实实在在从基础做起,实事求是,面对实际,结合实际。
2.提高人员的承接能力,人员技能上应该瓜熟蒂落,难以弯道超车
一要有能够设计和构建“工业4.0”制造系统的人才。有的公司说:我有钱,你给我做个“工业4.0”。这是不可能的。“工业4.0”需要人才支撑,需要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信息流的人才,他必须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自动化,哪些方面需要计算机辅助软件,哪些方面可以信息化集成。他需要有这种思路,而这种思路是与市场、产品息息相关的,制药与制造电池就不同。我们需要有一大批这种人才,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理解“工业4.0”,又能够脚踏实地地推进“工业4.0”。技术开发、生产组织、工艺控制、配套生产等等都要适应“工业4.0”的要求。
二要有能够驾驭“工业4.0”的高素质工人。系统设计的人才是高端的了,那么具体使用的人能否驾驭“工业4.0”的要求呢?能否拥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非常重要。比如在机械设计中,设计者首先需要为他所设计的部件发放一个唯一的代码,这个最基本最常用的功能需要每个设计者都会使用,但有些公司有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也具备了这种功能,但是不给设计工程师开放发放唯一代码的权限,自动化设计打了个大大的折扣。这是“工业4.0”的细胞,这都驾驭不了就无法谈“工业4.0”。
三是企业管理者要有追求“工业4.0”的渴望。企业领导者懂不懂“工业4.0”,重不重视这方面的人才,能否提供资金、人才支撑?这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只有拥有一批优秀的系统设计的人才,在技校中培养一批能够驾驭“工业4.0”的操作者,让制造业的高管真正理解、重视和推动“工业4.0”,并且认识到“工业4.0”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修炼而非形象工程,才能推进“工业4.0”的构建。我们很难弯道超车,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3.培育大环境,在观念上要具备成熟思维,不能急功近利
一是营造与“工业4.0”相对应的社会体系。“工业4.0”的思维和观念,不是某个人、某个城市的观念,而应该是全民族的观念,从上到下都有这种思维。“工业4.0”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中是无法实现的,要在大环境下提供支撑。在国家层面,应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发扬工匠精神,培育对“一分钱一分货”、高质量高价格的认同。总体上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撑体系,在职业培训、应用技术教育方面下功夫。在制度层面,企业辛苦开发出来的技术和产品,需要有足够的知识产权上的保护,要有相应体制给予保护和补偿。让企业看到知识的价值。在企业层面,要以产品质量品质为本,脚踏实地去做。同时,在优化市场环境上,在其它制造、物流体系的建立方面,需要一套诚信体系和授权体系。
二是管理者要有“工业4.0”的思维,重视成本控制、质量提升、信誉积累。企业领导能够意识到投资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会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终积累的是企业的信誉,而信誉是打造百年老店的基础。要重视质量,质量是信誉,信誉是品牌,品牌是生命。要有长期发展的思路和理念。这些都是与“工业4.0”密切相关的。
三要注意“工业4.0”是一个总体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工业4.0”是一个长期目标,更是一个不断持续学习、反思、提升、收获、再反思、再提升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长期的脚踏实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