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今后20年,正是“智能制造”这个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集中全国优势力量打一场战略决战,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销量得到快速提升。由于人工成本的增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自2010年始,表现了大幅增长,此后销量增速保持在20%-50%的较高水平。
根据IFR初步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已高达9万台,较2015年增长31.28%,显著高于全球工业机器人14%的销量增速,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销量比重以达31%,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有了显著增长,成为全球的重要市场。
数控机床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已有较高产量水平。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通过信息载体输入到数控装置,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控制信号,控制机床动作,从而自动进行零件加工。
数控机床主要用于金属切削和金属成形,从结构上来看,2015年1-10月年中国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金属成形机床(数控锻压设备)产量分别为19.7万台、2.0万台,同比下降7.1%、4.6%,但仍保持较高产量水平。
国内机床行业市场集中度并不高,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沈阳、大连、济南、秦川等机床厂,进口数控机床主要来自西门子、发那科、三菱等外企;数控系统方面,国产数控系统厂家主要为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大连光洋、沈阳高精和航天数控等。
(3). 工业信息化
工业信息化以工业软件为主,工业软件是指在工业领域进行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应用的软件,可以被划分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中间件(介于这两者之间),其中系统软件为计算机使用提供最基本的功能,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
应用软件则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功能,在智能制造流程中,工业软件主要负责从事生产控制、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仿真、呈现、决策等职能。
传统管理软件稳步增长,管理软件市场进入成熟期,规模保持平稳上升,增速有所放缓;ERP等相对成熟的市场加快转向按需付费的软件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近年来,生产管理类软件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MES软件成为智能工厂多个环节数据交换的核心。
截止2015年全球MES软件的规模达到78亿美元,维持17%左右的高增长率。客户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软件的高速增长也反映出制造企业顺应“网络化协同制造”的要求,更加重视与消费者和产业链的信息交流。
目前产业格局仍是欧美企业主导。从产业格局看,目前全球工业软件产业主要由欧美企业主导,呈“两极多强”态势,SAP、Siemens在多个领域均崭露头角,而IBM、达索系统和Salesforce.com在各自专业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
其中ERP软件产业格局相对稳定,SAP和Oracle两家企业占据主导,属于一线ERP软件,Infro、Sage、Microsoft隶属二线;在CRM领域中,Salesforce 占据全球CRM市场第一位,且发展迅速,其成功来自基于SaaS的云服务模式;
CAD产业的主导者是Autodesk和达索系统,且随着仿真、设计技术与先进技术的结合,逐渐出现新的参与者;MES软件具有较强的行业应用特性,与特定的行业关系紧密,需要大量行业领域知识的积累,因此形成不同MES厂家占据不同行业的局面。
(4).工业互联和物联网
工业物联网强调的是车间、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包括感知、运行,车间、工厂内部决策等,同时,工业物联网也是有安全体系的。而工业互联网,特别是加上“平台”,“体架构系”后,其概念就得到了延伸,往下到控制层、车间,往上覆盖到了工业云,看似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归纳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而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怎样定义各自的范围是次要的,关键是如何在两个“网”的基础上,注重以研发、质量、效益、服务、成本、人才、绿色制造等要素为核心,做好工厂自身的信息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建设。
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优化、安全,其实都已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范畴内,但工业互联网是进一步往工业云上延伸,包括了云设计、云制造和云服务等。
(5).智能生产
3D打印,也称为增材制造,是智能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缩短制造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制造更为复杂零件、个性化需求制造等突出优势,被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大标志。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改变传统的制造方式。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政策的相继颁布,我国也将发展3D打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在应用方面,我国工业级设备装机量居全世界第四,但金属打印的商业化设备还比较薄弱,主要还依靠进口。非金属工业型打印机,我国60%以上立足国内。小型FDM打印机,已批量出口,销量跻身世界前列。但国产工业级装备的关键器件,如激光器、光学振镜、动态聚焦镜、打印头等还主要依靠进口。工业级3D打印材料的研究刚刚起步,除了个别研发能力强的公司研发了少量材料外,3D打印的材料基本依靠进口。
从产业发展看,我们发展得还是太慢。美国有两家最大的3D打印公司,2015年达到近10亿美元的规模。而我们企业基本是校办企业起家,最多1个多亿人民币产值。现在进口设备大举“进攻”中国市场。金属打印装备,国外则实行材料、软件、设备、工艺一体化捆绑销售。我们必须研发核心技术与原创技术,打造自己的创新链与产业链。现在国内已经有若干3D打印公司上市,科技开始与资金结合,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2.0”(电气化)的后期阶段,“工业3.0”(信息化)还待普及,“工业4.0”正在尝试尽可能做一些示范,制造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正在逐步布局。
目前国内汽车、家电等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已经较高,其他3C,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正在加快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但是,互联化还是相对较为遥远的事情,智能化可能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3、智能制造落地节奏
智能制造的落地节奏:从硬件到软件,从物理到网络。
三、中国制造业2025主攻智能制造
1、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李克强总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时指出,“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就是要转型升级”,并强调“要抓住智能制造这个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未来20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实现,第一个阶段从现在到2025年,这其中分成两步走:到2020年,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在发达地区和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应用,同时新一代智能制造在部分领域获得探索性成功。到2025年,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国普及并得到深度应用,同时,新一代智能制造在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果,并开始在部分企业推广应用。第二段阶段从2025年到2035年,新一代智能制造在制造业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中国制造业智能升级。
2、《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
《中国制造2025》统筹考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基础条件,根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力争用三个十年的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第二阶段,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第三阶段,到2045年,乃至建国一百周年时,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3、《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十大领域
同时,《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