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智能产品是主体
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制造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如: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等)、生产过程的管理与优化,可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功能、性能与自动化程度,使制造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工厂、数字化智能化企业以至智能制造系统方向发展。
我国制造业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都将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即在人的指挥下,用机器代替工人在生产一线的工作。“机器换人”可以大大节省生产一线的劳动力,而其根本目的更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广泛意义上的“机器换人”有三种基本途径:
①通过对生产设备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②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
③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单台机器人或智能设备是“机器换人”的关键,也是智能生产的基础;然而,对于广大企业来说,最希望有一个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工业4.0的核心是单机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智能单机设备的互联互通组成智能生产线,不同的智能生产线间的互联互通组成智能车间,智能车间的互联互通组成智能工厂,不同地域、行业、企业的智能工厂的互联互通组成一个制造能力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系统,这些单机智能设备、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及智能工厂可以自由动态地组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制造需求,这是工业4.0区别于工业3.0的重要特征。
西门子成都工厂实现了从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到物流配送和管理的全过程数字化和网络化。
东莞劲胜公司建立了一个智能工程示范车间,生产智能手机机壳,拥有10条高速钻攻机床自动化生产线。
项目具有“四化”、“三国”、“一核心”的特点。
“四化”是指:装备自动化、工艺数字化、信息集成化、生产柔性化。
“三国”是指示范车间全部使用国产制造装备、国产数控系统、国产工业软件。
“一核心”是指示范车间的大数据信息集成,包括车间的人员数据、物料数据、设备数据、工艺数据、质量数据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集成、统计分析和应用,实现车间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并且初步具备了机床健康保障、G代码优化、断刀监测等智能化功能。
重中之重是做强做优智能装备制造业,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武装中国制造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过去30多年,我国发展主要靠引进上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是利用国外技术,早期是二手技术,后期是同步技术。如果现在仍采用这种思路,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我们要增强创新自信。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
严峻的挑战:不能够也不可能大规模地用外国的机器替换中国的工人。
发展的机遇: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发展世界一流的智能装备制造业。
《中国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是做强做优智能装备制造业,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武装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同志们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基本普及数字化技术,并在若干领域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示范引领;
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整体上走到世界先进行列,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