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受产业影响明显
主持人:当前,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产业分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与区域经济分化是什么关系?
许召元:区域分化的因素很多,有经济体制的原因,也有市场内部的原因,但是产业分化是造成区域分化的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转型比较早、产业结构比较优化的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差的地区,往往是主导产业增长缓慢、经营困难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分化可能加剧产业分化。在经济发展较差的区域,地方政府可能出现财力不足,难以支撑困难行业转型升级,甚至想方设法延缓调整进程,因而破坏市场机制,延缓本地区的经济复苏,加剧困难行业的转型压力。因此要加大区域间的互相扶持和帮助,通过全国统一的市场加快行业调整和区域经济优化。
潘建成:当前,中国的区域分成非常典型的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稳健而且动力充足,背后是高技术产业。第二个板块是中部地区以及部分西南地区,包括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贵州等,这些地区目前增长速度还比较快,主要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属于制造密集型、加工密集型的地区。第三个板块是以东北、山西还有西北大部分地方为代表的,对资源性产业和资源密集性产业依赖度比较大的地方,十分困难。由此可见,产业对区域的影响非常明显。
但是一定要注意,区域分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增长的动力不同。比如,过去更多是依靠资源、投资推动经济的地区,当推动力减弱,地区发展的动力就衰减。而靠人力资本推动的东部地区,通过创新驱动增长的条件更为成熟,转型过程也更稳健领先。因此,要看到产业分化对区域分化的影响,更要看到背后动能的影响。
黄利斌:上半年,东部地区总体趋稳向好,中西部地区有所趋稳,东北和少数中西部地区,还在持续下滑。从这几年的工业运营情况看,过去是东西差距,现在则是南北差异,总体来看南方地区表现的比北方地区要好。
从表面看,困难的地区对应的是困难的行业,但也要看到一些困难地区的根本问题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高技术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等基础。转型要趁早,转得快、转得早就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态势。全中国是一盘棋,转型才有生机,不转型则只有死路一条。
尊重经济发展规律
主持人:在产业分化日益明显的形势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应该怎样调整?未来产业分化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和走向?
黄利斌:宏观调控是总量性的短期政策,产业政策是结构性的长期政策,两个政策都要用好,特别是通过结构性调整推动解决总量不平衡的问题。要从生产端着力提高供给结构的需求变化适应性和灵活度,包括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修复修补旧动能,着力优化存量,引导正能量,主动减量。一是坚定不移地去产能,二是多措并举地降成本,三是集中力量补短板。今年工信部出台了一系列分业施策的指导意见,有针对性的补短板,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我们要利用好产业分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倒逼机制的作用,在分化中促进优胜劣汰,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去推动一批企业做强做大,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许召元:产业分化的新情况,对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首先要分业施策,突出政策的差异化。第二,在产业分化的背景下,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的情况下,要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提升对新业态的包容性,要高度重视市场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构建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购物环境。
在目前的转型期,产业分化的程度是最显著的。在经济企稳进入平稳增长以后,产业分化仍会长期存在,但是分化程度会比现在有所减轻。何时是经济企稳进入平稳增长的时候呢?就是我们不需要再依靠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和超强度的基础设施投资,经济也能实现稳定和高质量增长的时候。经济企稳以后,产业发展的趋势仍是类似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消费升级仍是大方向。
潘建成:面临产业分化的趋势,宏观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从根本上顺应分化、促进优化、减少分化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根本解决之道。产业分化最剧烈的时候,正是改革坚决推进的最佳时机,要坚决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宏观经济政策要强调稳定,产业政策则要特别尊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选择。
我们要顺应产业分化的趋势和走向,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一个经济体升级的典型表现,就是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因此我国的服务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服务业内部也会分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技服务、商业服务、社会服务等还相差很远。因此,从长远看,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来顺应产业分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