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案例分析:三一重工的“二横一纵”战略

发布时间:2016-07-28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一个“横”是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就是跨企业的集成;另外一个“横”就是从客户到客户的企业内部核心业务集成;一“纵”就是从客户订单一直到智能设备的制造过程的打通。

    智能产品

    相信很多人都对智能产品有模糊的了解,把产品作为一个数据采集端,不断的采集用户的数据并上传到云端去,方便用户进行管理。对用户来说,这种贴心的服务显然让他们可以少花一些心思在数据记录和自我判断上。基于这样的思路,三一在产品上增加嵌入式的自主开发芯片,可以通过芯片传递机器信息,上传云端并且进行数据归纳和管理,让用户更加自主管理。

    这一系列的装置,都是三一自主研发的,其中芯片叫SYMC,而产品中的部分传感器也是自制的,包括遥控装置,远程程序刷机,以及远程控制等,初步实现了机械行业智能产品的雏形。

    当三一的各项产品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自动记录并且让运行过程中的运营数据全部透明时,三一的后台人员可以在上面加载更多基于研发的测试或者更多其他的功能,这个时候,三一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

    智能服务

    智能产品会不断地采集用户的数据和状态,并上传到云端,这时就有了新的服务需求的诞生,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能服务平台。

    基于生产线上,一直到生产以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都实现了平台化的管理,客户可以完全查到基于它出厂时的产品序列号的零部件和关键零部件的编号,全部可以追索到零部件级的服务。

    另外,三一的设备无忧运行这一功能在中国做了非常多的试验,而且是非常深度的应用。这八年,三一累计下来有20万台设备已经联网,大概监控了五千多个参数,而且这个参数是在后台通过动态管理的。如果研发需要去验证的话,还可以通过在设备当中装相应的传感器,通过采集实际运行的数据来优化智能服务平台的设计和管理。

    从服务模式上来说,三一的服务品牌在业内一直倍受推崇,可以说,这套物联网的形式起到了大的作用。而从产业链方面来说,由于三一前端整个设备的实时运行情况都可以采集,所以对整个产业链从销售预测到供应商的协同,都可以通过产业链来实施。更为深层次的,从宏观经济上来看,这一智能服务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宏观经济的运行,并且进行反映。

    再回头看二横一纵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最大的挑战就是选择。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或者说中国制造2025,大家描述这个美好的前景的时候各个方向都有,问题是你选哪一个?你怎么去选,是前端客户的整体解决方案,还是后端的产业链,还是你走纵向的,把智能制造的程度提升,或者说你把你的大数据分析,能够跟客户的把握做到一起,这是我们每个工作的问题,这是我们此时此刻每天都在碰到的问题。

    从企业间横线,即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来看,三一重工的客户从买产品到买服务,从买矿山的设备到根据个性化需求提出购买智慧矿山整体解决方案,这是往前走了一步,但智慧矿山解决方案可能远远不够解决客户需求。一个煤矿只是发电产业链里面的一个环节,它是否可以再往前延伸到一个发电厂对于煤炭的需求?如果再加上物流,当需要预测这个智慧矿山的产能时,显然精准度会更差一些。而再往前延伸到电量的消费,从整个社会的电量消耗,预测一个火电厂的发电量,顺着产业链下来,回到智慧矿山,到我们这个矿上的需求。沿这个方向去思考,便会发现很多理论上来讲都行得通的一些机会,而且这些机会恰恰是跨界的,这是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三一模式。

    另外一条横线,从全价值链的端到端集成方面而言,建立模型对管理日益复杂的技术系统起着关键作用。从产品研发到采购制造、销售与服务,应装备恰当的IT系统,为整个价值链提供端到端的支撑。这个产业链上面,横向的来自于互联网的颠覆性的三一模式已经开始了,如在钢材采购方面,颠覆性的互联网模式已经出现了,在找钢网上便可以用一种更智能的方式去找钢铁,这就是对现有产业链颠覆性。

    从企业间竖线,即网络化制造与纵向集成来看,要打通智能的加工设备,能够响应客户个性化的订单。我们需要考虑花多少钱,花多少年的时间,要有多少的人力物力投入,才能够做到3.0时代的一个信息化的管理,一个自动化的生产,等等。再加上工业4.0还会提到3D打印,提到工业机器人,这也是很大的投资。所以即使作为一个微观的企业,在工业4.0或者说工业互联网各个潜在的方向,都有一些美好的前景,但是有一条硬约束,企业资源是有限的。企业要平衡到底准备拿十个亿还是100亿,还是1000亿,在哪些方面投,有多少人才投,有多少精力能够盯住一些重点的方向。三一基本清晰了自己的重点方向,你呢?

3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