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转型,靠智能工厂!
在美的最新的空调生产线上,数台灵活的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流水作业线上有条不紊地运转,而一排排的智能电板和屏幕显示器时时“记录”着各项工作指标进度,物料投放车自动在流水线上穿梭,各种传感器自动对流水线上的作业作出精准判断……
这是记者近日在美的空调广州南沙工业园的智能工厂里看到的一幕。看起来,这家创立于1968年的白电企业,正在用智能工厂改造原先传统的生产线。
较之汽车行业,家电企业的智能化生产实在来得较晚,纵观全球亦如此。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副总裁乌守保坦承:中国企业现在谈工业4.0还显得过早,但未来的工业制造趋势,一定是智能制造。形势将逼着企业必须走这条路。
曾经,“世界工厂”是中国制造业的标签,然而随着规模优势丧失,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生产线运营效率低下等瓶颈显现,家电企业也亟待智能化的改造与升级。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被作为“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美的智能工厂的筹划,始于2013年,历时两年突破,终于在广州顺德的南沙工厂和武汉工厂落地运行。而上述南沙工厂,正式运行仅仅三个月。机器人的快速上马,力图让新工厂实现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五大维度的突破,尤其是高空物流的智能化运行。
根据乌守保的介绍,全智能工厂投入时间虽不长,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同时保证产品品质更加稳定。在这里,实现了符合C2M概念(顾客面向制造)的制造模式,实现从下订单到交货,12天即可完成,客户通过智能手机或iPad就能追踪订单情况。
表面看起来很潮,机器人帮人干活,不仅省时省力,效率还高。但更重要的是精准,这是智能制造对品质的要求,人不能做到品质始终如一的事情,交给机器人来干,不失为推动家电业走向智能化的重要方式。
然而,乌守保直言:对于传统生产工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对企业的挑战很大。他理解的智能工厂,不仅仅是上马机器人这么简单,而是将硬件和软件都要实现智能化,背后需要强大的IT系统作为支撑,而所有的设备都要实现联机运行,并实现数据实时在线传输。
改造这家旧工厂,过程同样艰辛。
以噪音板为例,对噪音的检测其实很困难,因为焊接螺丝钉的噪音是需要人去听的,让机器人干这活儿怎么办呢?“难就难在你要把传统的模糊概念变成数字技术,我们没有经验,只能去摸索。”南沙智能工厂一位技术人员如此描述。一个功能是要听到噪音是不是超标,另一个功能是测试它有没有异音,现在要把这些模糊的东西,通过技术转成机器“认识”的数字。而现在运行的自动化生产线,其实是一个系统的生产线,背后每一个端点都至少花了半年以上的时间去研究、设计,以及设计过程中与产品相结合,结合完以后还要模拟,一个点搞不定就不敢放在生产线上使用。
也就是说,搞定一个点尚且容易,但多个点结合起来,突破相当难。随着智能工厂改造过程的深入,乌守保由衷地感受到,做家电不比汽车容易!
目前,这样的智能工厂也仅仅是智能化的雏形。而对于此,乌守保有一个开放的态度:推进智能化就是要敢于投入,唯有此,方能加快走向智能化。“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做长线的调整”。
2015年8月,美的与日本安川电机合作,正式进军机器人产业。未来五年计划投入40-50亿元,在上述两家工厂以外的美的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复制,重点在空调领域。截至2015年,“美的空调智能制造”累计投入10亿元,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达800余台,节省人力2.2万人。
当然,所谓的“无人工厂”也不可能完全离开人,像搬压缩机这种工作劳动强度很大的活儿,交给机器人来做,而在生产线的其他环节,如封贴仍穿插工人来操作。智能化改造,更多的是从人性化的角度来实现产业升级,而不是追时髦,用多少台机器人。
尽管挑战颇多,但美的希望所有的技术攻关,都尽可能自己掌握。因为这种积累将给美的带来深远的改变。
机制转型,趋平台化!
目前来看,从董事长方洪波到美的整个管理层,都有很坚定的转型决心。但缺资源,如何整合?缺人才,怎样网罗?
美的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胡自强说:第一要投钱,第二要招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必须面向全球招聘。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聚集到广州顺德去。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开放平台成为必然出路。
2014年年末,位于广州顺德北滘美的工业城东区的一个创新中心项目正式启用。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这个占地面积400亩,未来三年计划投资30亿元的创新中心建成后,将囊括研发试验大楼、工业设计、消费者体验、创新工作坊、未来生活馆等技术和产品创新功能。并且可容纳上万人办公,一期规划入驻3000人。
并且未来,美的还计划在韩国、德国等地建立海外研发创新中心,最终打造全球研发体系。
传统大企业,无一不在向平台化转型,这是方向。智能制造,更需要打造一个开放创新体系。
如果说海尔开了这个先河,而且转型幅度、步调均令人为之瞠目,那么相对来说,美的则走了一条稳扎稳打的路线,希望转型在小步慢跑中产生实际运营效率。如何在降低风险之余,通过创新提升效率、收益,需要平衡。
在美的集团微信平台上,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同样在2014年,方洪波带领高管团队去了一趟小米公司,双方合作框架的敲定本来准备了一下午,但他们和雷军只谈了半个小时,合作便达成了。
对于此举,方洪波强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排:“美的要做一个跟上时代、顺应时代的新公司,我们希望借与小米的合作,为美的带来新的思维和方法,推动美的实现更彻底的转型。”向小米取什么经呢?显然不光是互联网思维。
用互联网的方式推动企业机制的转型才是根本。现在,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美的创新平台——简称“美创平台”正运营得有声有色。其中线上,集成了内外部用户、工程师、创客、设计师等“美粉”(美的粉丝)资源,形成实现新产品、方案的快速征集,为美的创新提供创意来源的开放式创新社区。
如果内部员工有好的创意,可以“带薪”做项目,公司拿出一部分股份作为激励。
昂永程,现在就是在美创平台上被孵化出的一位“创业者”,原供职于美的热水器事业部,用九个月时间打造了一台智能净水器。“我现在是老板了,呵呵。”在美的创新中心,他笑着向现场媒体记者讲述他自2015年以来的创业经历:
“做一个好的项目,就要把公司最好的研发人员拉到一起来做。原来传统模式下,一些创新项目很难推。但现在,在美创平台上,最初我把项目拿来一提案,公司很支持,然后我们组织团队开始做。”昂永程说。一群20多岁、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开始了不同于以往美的工程师角色的创业之路。
“由于项目需要很多部门配合,于是就将项目人员集中在一个房间,好像一个小公司一样,大家只干这一件事,所以我们的整体效率变得很高。”他兴奋地描述,颇有创业的快感。最后连他自己也没想到:M2净水器做成了!上市三个月实现2200万元的销售额。
在这个项目中,平台机制的激励产生奇效:创业者拿出20%,公司拿出80%,比如项目投入1000万,员工自投200万,美的投入800万,而最重要的是员工可享受40%的股份。也就是说,项目回报中,100元的盈利,昂永程和他的创业团队可拿到40元的分红。
为了鼓励内部员工创新创业,美的制定了超越以往的激励政策:创业项目通过集团的项目路演评审后,项目团队能够持15%-40%的股份。同时对产品经理充分授权,通过创新型的激励模式,让项目团队成员从员工变成合伙人,从制度上提高他们当老板的自我驱动能力。
随着美的“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深入,像这样的创业项目(尤其是智能化产品)在美创平台上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但不是所有的都能斩获惊喜。
“做未来的东西挺难的,有很多不确定性。”胡自强说。要提升未来的创新力,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有激励效应的平台机制,才可能让创新结出果实。比如美的对胡自强负责的中央研究院,三年内不考核。
后千亿时代,美的的“智造”布局,还有更多挑战在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