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的智能制造
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业风格的红砖厂房内正进行着一场向着工业4.0方向的自我进化。这是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旗下的安贝格工厂,是欧洲乃至全球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厂。
安贝格工厂创建于1989年,如今该工厂每年可生产约1500万件Simatic产品,按每年生产230天计算,即平均每秒就能生产出一台控制设备。这里的产品合格率高达99.9988%,“世界上还没有哪家同类工厂具备如此之低的缺陷率。”安贝格工厂负责人Karl-Heinz Büttner称。
记者在现场看到,安贝格工厂自身生产过程也利用Simatic设备进行控制,生产过程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西门子安贝格工厂生产工程师Christoph Raum告诉记者,这里的生产设备和计算机可以自主处理75%的流程工作,由人力完成的部分,只有生产过程的开头部分,即员工将初始组件(裸电路板)放置到生产线上的环节,此后所有的工作均由机器自动控制完成。
依靠Simatic设备的高度自动化,在24小时内西门子安贝格工厂就可将面向全球约6万名用户的产品做好交付准备。
工业4.0意味着网络进入工厂大生产,是一个崭新的工业制造逻辑和方式。过去是以中心控制指挥系统,每一分钟对机器发出指令,而现在则由商品所附带的信息告诉机器需要什么样的生产过程,以制造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
“在生产之前,这些产品的使用目的就已预先确定,包括部件生产所需的全部信息,都已经’存在’于虚拟现实中,这些部件有自己的’名称’和’地址’,具备各自的身份信息,它们’知道’什么时候、哪条生产线或哪个工艺过程需要它们,通过这种方式,这些部件得以协商确定各自在数字化工厂中的运行路径。”Christoph Raum为记者讲解道,在未来的工厂里,设备和工件之间甚至可以直接交流,从而自主决定后续的生产步骤,组成一个分布式、高效和灵活的系统。
目前,安贝格工厂的姊妹工厂——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研发基地(下称“西门子成都工厂”)已在中国四川成都诞生。西门子成都工厂承担着西门子全球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的角色,全厂内实现了从管理、产品研发、生产到物流配送全过程的数字化,并且通过信息技术,与德国生产基地和美国的研发中心进行数据互联。
西门子成都工厂总经理Andreas Bukenberger表示:“目前成都工厂产品的一次通过率(FPY)可达到99%以上,应用了西门子数字化企业平台解决方案的成都工厂与西门子在中国的其他工厂比较,产品的交货时间缩短了50%。”而安贝格工厂目前可实现年产零部件100万件,即平均1秒生产一个产品,未来的成都工厂将有望冲击这一纪录。
中国与工业4.0
中德在国家层面上的工业4.0合作始于2014年,当年10月,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业内人士认为,中德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显示出高层对制造业4.0升级改造的强力支持,工业4.0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4年中国工程院和工信部联手推进《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通过。
当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能再作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标签,制造企业对于变革的需求更为迫切。中国从政府层面上正在全力推进工业4.0,因为中国有7000万到8000万产业就业人员,还有大量出口,它们都是通过基于未来的互联网和工业融合的智能制造来实现。
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制造企业要最大化利用资源,将生产变得更加高效。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制造企业必须尽可能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对市场的响应更加快速。为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制造企业还要快速实现各环节的灵活变动,将生产变得更加柔性。而高效、快速、柔性正是数字化企业为制造业带来的最大变化。西门子成都工厂这样的数字化企业的出现,为未来中国制造的变革方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
数据显示,通过数字化的工厂规划,可以减少产品上市时间至少30%;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可以降低制造成本13%。而在新产品上市比例、设备生产效率、产品交付能力及营运利润率等多个方面,数字化工厂的指标均远远高于传统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