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引进机器人大军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做到的,从富士康的故事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个市值一千三百亿美元的台湾制造商的工厂如城镇办巨大,几十万工人在其中工作,制造的产品最出名的就是苹果的iPhone。2011年,富士康创始人和CEO郭台铭说,他期望到2014年工厂可以拥有一百万个机器人。三年后,这项工作果然比预想的要难,工厂只是用了几万个机器人。
虽然挑战重重,富士康自动技术开发委员会的总经理戴佳鹏说,公司正在将生产线上越来越多的任务自动化,包括显示器和印制电路板的制造,虽然需要弯曲或将配件塞入位置的流程还有困难。公司甚至在探索新方法来重新设计产品本身,以便让自动化制造更加方便。最近公司说,它会将一部分内部开发的机器人卖给其他制造商。
从人工到机器的转变可能会改变中国。一些失业的工人可以在服务业找到工作,但是,现在在工厂工作的一亿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新工作。因此,突然的转变可能会带来经济困难和社会不安。“你可以说机器人技术是拯救中国制造业的方法。”MIT斯隆商学院的教授黄亚生说,“但是中国还有很大的劳动力资源。你将如何安置他们呢?”
在CIG工厂,一名工人在检查一个制造电路板的定制机器
跳舞的机器人
在参观CIG之前,我去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机器人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一个巨大展览厅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北京正经历一次异常的倒春寒,城市供暖需求使得周边火电厂大力供电,带来影响肺部健康的空气污染。但是雾霾没有影响人们对于活动的热情,几百名研究员、企业和几千名参会者来到了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