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能工厂

工业革命正在发生 智能工厂改变未来

发布时间:2016-04-26 作者:佚名 
关键字: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将引发制造业革命,它不仅是单一设备的智能化,而且是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理念之首,苗圩表示,“制造业的创新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即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苗圩介绍,传统的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活动,如第一部商用手机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本上由摩托罗拉公司独家完成。随着产业分工日益细化,产品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单个企业难以也无法覆盖全部创新活动,需要与不同创新主体联合,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网络化的众包、众创、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型创新方式密集涌现都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小米公司利用互联网作为创新交流平台,建立与客户互动的开放式产品开发模式,全面运营第一年,收入就达到10亿美元。

  面对当下“互联网+”的热潮,苗圩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正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日益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苗圩介绍,一方面,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很多企业运用互联网开放、协作与分享的特点,减少了企业管理的内部层级结构,在产业分工中更加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例如,海尔将8万多员工变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的“小海尔”,最小的自主经营体仅有7人,形成了以销定产的敏捷供应链。从企业外部资源配置来看,制造业全球化步伐加快,生产、流通以及全球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如宝马集团在全球建设了35个大型采购仓储中心,并由1900家供应商为其提供零部件和相关服务,从而形成了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制造面临“双向挤压”

  让苗圩倍感压力的是,正是因为制造业出现上述新的发展趋势,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制造业作为经济振兴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并进一步加强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力图保持全球制造业领先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竞争优势,积极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一些跨国企业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全球制造业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新兴经济体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苗圩很有危机感。

  目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毫无疑问,世界各国都在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中,随着比较优势逐步转化,全球制造业版图将被重塑。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前沿科技创新方面仍将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梯队中,德国、日本等国家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一些后发国家有望通过技术、资本和人才积累,通过产业升级进入这一梯队。第三梯队中,大量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也将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苗圩表示,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梯队,目前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当然机遇大于挑战,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苗圩还谈到,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主要的不足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关键产品也很难通过逆向工程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和创新。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依然薄弱,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虽然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是15%的关键零部件还依靠进口。三是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基础能力跟不上,制约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突出体现在产品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实用性差,跟不上新产品研发速度。另外,品牌建设滞后,缺少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很突出。而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跻身一流方阵尚需时日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从世界工业化300年进程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承担者,是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根本保障,美、德、日、英、法等经济强国都是从制造大国和强国发展起来的。从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看,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支柱地位长期不会改变。没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服务业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就很难实现现代化,就很难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苗圩强调,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装备制造业的崛起已经成为国家间博弈最重要的砝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顶梁柱,也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