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从“信息荒岛”到“科技高地”
两化融合贯标工作中设计的“二维码机柜表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知道每一个机柜的准确信息。
作为与卷烟生产紧密相连的环节,红塔集团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也在“两化融合”的浪潮中“提档升级”。该物流中心通过更加注重对信息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为我所用,不断进行集成创新,突破“信息孤岛”,让物流仓储这个曾经在很多人眼里“不需要太多信息化,只需要好体力就能应付”的“信息荒岛”,成为红塔集团的“科技高地”。
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开工了,干活了!”手里一个类似手机造型的终端机“嘀嘀”响了两声之后,红塔集团物流中心叉车工张绍德招呼了一下工友,“这次的任务是将新购进的辅料入库。”
快步来到停放整齐的叉车上,张绍德并没有立即发动车辆,而是先打开了固定在车辆操控台上方的一台平板电脑,不时用手指点击着上面的相关选项。
“这不是普通的平板电脑,而是一台与指挥系统相连的信息接收终端,上面提示着这次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货物名称、重量、厂家等信息。”张绍德指着电脑屏幕对记者说,“这次的任务是将20件‘玉溪’品牌条盒放入3B-19-4货位。”
“有了这套系统,我们不仅工作强度减轻不少,还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准确度呢。一旦货物没有进入指定位置,系统会发出警报提示,辅料入不了库。”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性格外向的张绍德笑嘻嘻地说,“待会儿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发动叉车后,张绍德将辅料运送到指定位置后,能够在货架上自由移动的穿梭小车立刻闪着绿色的光芒靠拢过来,精准地接过叉车上传递过来的货物,然后向目标位置无声地匀速移动。整个动作过程衔接紧密,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搬运最后一批辅料时,张绍德故意将叉车停靠在临近的3B-18-2位置。这次,该仓位上的穿梭车没有任何响应——意味着作业出错,货物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
这是记者近日在红塔集团物流中心仓库看到的一幕。而这只是物流中心“两化融合”建设过程中所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物流中心只有从成本中心转向效益中心,才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的需要,而‘两化融合’无疑是推动物流中心转型的必然选择。”谈起“两化融合”的意义,红塔集团相关领导如是说。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红塔集团就开始将信息化引入物流仓储管理领域,实现了存、收、发全部自动化。
时间到了2005年,红塔集团又将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应用到物流领域,实现了卷烟生产经营数据精确管理。经过不断改进,如今,红塔集团物流中心可以实时掌控云南省内4个生产点、10个发货点的相关数据。
通过工商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红塔集团物流中心对于卷烟成品发货时间、卷烟数量、车辆在途信息等数据可以做到实时跟踪,这使得准确掌握到货时间、有效降低库存逐渐成为现实。
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两化融合”,让物流仓储这个曾经在很多人眼里“不需要太多信息化,只需要好体力就能应付”的“信息荒岛”,成为红塔集团的“科技高地”。
“‘两化融合’不在于引进了多少先进的设备和系统,关键在于先进实用,能够满足实际生产经营的需要,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红塔集团物流中心信息设备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两化融合”开展过程中,集团在“引进来”的同时,更加注重“消化吸收”和为我所用。
比如,红塔集团物流中心在玉溪共有9幢辅料仓库,基本都是由以前的生产厂房改建而成的平库。一方面存在着仓库利用率不高,库房空间利用率还不到30%,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则存在着仓库资源严重短缺,每年需要耗费大量费用租赁仓库,且安全隐患较大。
针对这一困扰多年的难题,物流中心通过实施“密集式仓储技术应用改造项目”,借助WMS仓库管理系统所具备的自动化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库调拨、库存调拨和虚仓管理等功能,不仅库房空间利用率提高到80%,而且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库存辅料品种、数量、位置、日期等信息精细化管理。
同时,该系统还能够依据巷道均衡原则,为巷道自动分配物料,保证各种辅料托盘及空托盘组均衡存放于高架库的各巷道中,以备随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