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产品

日本是如何成为机器人王国的?

发布时间:2016-06-01 作者:戴荣荣  来源:机器人圈
关键字:机器人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工业机器人的鼓励扶持政策,为普及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日本政府还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揽子经济优惠政策,点燃了中小企业开拓机器人产业的热情。

  当时的鼓励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普及促进政策,重点集中在产业应用环节中的制度构建及规范;另一类则针对企业研发,利用税收补助、项目设立等形式进行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援助。

  例如在第一类的普及促进政策中,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针对机器人产业制定了相关的行业应用标准及类别。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 “财政投融资租赁制度”出台,由日本财政省、日本开发银行牵头的24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及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日本机器人租赁公司”。随着融资租赁这一金融模式的有效开展,日本地方政府出资成立合作基金,开始面向各类中小企业提供机器人设备的租赁及贷款,极大地推动了面向下游用户的产业化应用。

  而另一类作为财政援助政策,其中为代表的就是针对高技术的税费制度。该制度规定,扣除企业研究开发所得税7%的税额,以用于补贴高性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究。除了税收制度的支持之外,日本通产省设立针对复杂工况、狭小空间内作业的高度自治型工业机器人开发项目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产业规模及市场特征

  从历年数据来看,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一大半都是用于出口,堪称工业机器人出口大国。其中,2012年出口超过6.6万台,约占总销量的70%,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对于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大幅增长。

  截至2013年底,日本工业机器人的装机总量已达到30.4万台,约占到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量的25%,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消费及应用大国。

  除此以外,作为工业机器人主要市场的欧洲,其总体规模与日本市场不相上下。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韩国等国家的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不断升高,日本在全球机器人市场所占比例会不断下降。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饱和,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重心将会逐步以面向出口地的转移、现地化的原材料采购及生产等方式扩大海外市场的份额。

  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装机总量不断上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逐步拓宽。汽车行业作为工业机器人最先投入使用的领域,现阶段虽保持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除此以外,消费数码、通信类3C产业,以及食品、饮料加工等行业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由于全球各地区间的制造业分工存在差异,致使各地区针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日本、欧洲、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应用为例,日本相对于欧洲及中国市场,机电、电子加工行业反而比汽车行业的占比更大。此外,相较于面向汽车行业占到半壁江山的欧洲及中国市场,日本市场面向下游用户的各领域比例则更为均一。这就意味着日本工业机器人厂商需要针对多个行业领域进行产品线布局,同时也要打造更通用化、柔性化的系统集成方案。

  主流制造商及其特点

  提到主流工业机器人厂商,我们一般会想到以发那科(Fanuc 日本)、安川(Yaskawa 日本)、ABB(瑞士)、库卡(KUKA 德国)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

  从全球的总体市场份额来看,“四大家族”的合计占比达到总体的五成之多。而从各地区占比来看,则是日本厂商发那科和安川稍稍领先,而ABB和库卡则紧随其后。

    除了上述“四大家族”之外,二线厂商集中于日本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如Comau(意大利)、OTC(Daihen旗下 日本)、川崎重工业(Kawasaki 日本)、那智不二越(Nachi-Fujikoshi 日本)、松下(Panasonic 日本),以及近年来以服务集团内汽车业务的韩国厂商现代重工业。

  早期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并且大型汽车厂商与机器人制造商都有一定业务绑定关系。例如每当德国大众的新工厂开工,根据产能规划通常会需要1000-2000台的工业机器人,而大众只考虑库卡的产品,其他欧洲整车厂商则更多的倾向于ABB,而丰田与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则基本被发那科、安川、那智不二越等日系机器人制造商企业所包揽,由此形成以少数厂家为代表的垄断竞争格局。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