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领域的玩家还有36氪此前报道过的Droners,它提供了一个让用户与飞手直接沟通的平台,用户只需提出拍摄需求、预算与时间地点,专业的飞手也可以自由选择想服务的对象。拍摄费用也可以由双方协商而定,可以按小时、按项目付费,并且在完成一周后才由Droners交付。
DroneBase的租赁模式目前接近B2C,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未来是否有可能出现C2C模式,比如根据地理位置,通过特定应用,调用个人用户的无人机摄像头,进行拍摄,免费或者付费。这就需要大量拥有无人机设备的用户支持,很可能拥有应用的无人机厂商更具优势。
(3)飞手招聘平台
典型案例:Aviator.io
随着无人机在行业广泛应用,飞手会成为稀缺资源。Aviator面向的就是这个需求,这是一个中介平台,帮助客户和认证过的专业飞手联系。客户可以在注册帐号,并搜索特定区域的飞手,并订购其服务。
另一家Air-Vid的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不过,在具体的商业模式上则有所差别。如果说Aviator是采用的C2B2C模式,Air-Vid则更像是一个服务提供商,Air-Vid聚集大量的飞手提供给客户,客户公布其任务需求后,筛选并提供飞手。
长期来看,飞手招聘平台很可能还会切入飞手培训业务。后者的领域中也已经聚集不少玩家,以美国为例,包括有一定FAA背景的DARTdrones、DroneUniversityUSA、UnmannedVehicleUniversity,以及民间机构AerialTechnologyInternational、DroneU、XProHeli、UnmannedExperts、QuestUAV、NationalDroneSchools。在欧洲有HexCam、RUSTA等。在国内,除了认证的飞手培训机构(类似驾校),无人机世界等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这个领域还存疑的地方在于,最终的市场到底是一两家培训机构独大,切入下游的招聘业务;还是招聘平台先发展起来,再反向导流培训机构甚至自己做培训。
(4)3D地图服务
典型玩家:Hivemapper
无人机高度依赖于导航,如果无人机能够普及,能否出现GoogleMaps、高德这样的平台级应用。Hivemapper就是一家为无人机提供3D地图的初创公司。这家公司的旗舰应用相当于一款为飞行定制的3D地图,可以告诉操作员无人机视野里的人工或自然构造的详细信息,对路径中障碍物做预警,以及禁飞区等信息。
去年年底,这家公司获得一轮价值290万美元的种子融资,由SparkCapital领投,当时在互动地图里收录了2000万幢建筑的数据,1000万幢建筑的高度,约1500个兴趣热点和全美数万个禁飞区信息。不过Hivemapper希望未来能成为“无人机版Waze”,通过鼓励用户上传地理信息和建筑物信息,由用户众包完成80%左右的数据量。
不过有疑问的是,这个功能是否也可以由原有的导航应用通过增加新功能点来实现。如果后者愿意并能够实现的话,小公司的生存会更困难。但是,如果未来的空中挤满了无人机,那么为无人机提供避免拥堵的飞行路线,是否会是一个好的生意?
(5)反无人机解决方案
典型案例:Skysafe
伴随着民用小型无人机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问题、隐私问题。比如,近期世界第一起有记录的无人机和民航机相撞事件,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此前,无人机拍摄户外不雅视频,使人们再度关注无人机带来的隐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