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工业软件与系统集成急需解决
众所周知,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靠硬件,更要靠软件。国内工业软件研发与应用存在的短板必须彻底解决,实现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研发和应用体系,智能制造才能持续发展。
对此,沈烈初提出建议,大型企业或集成商要有自己的软件开发人员,通用性软件如CAD、CAPP、CAM、CAE、ERP等可以买到,但结合现场工艺与生产需要的应用软件要靠自己开发。
相关工作人员要懂得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更要懂得工作对象的产品与工艺,否则两化不可能真正融合。在他看来,凡信息化管理成功的企业,应用软件都是自行开发的。很多企业的实践表明,自主研发的应用软件既经济适用,又便于商业保密。
沈烈初继续以关键部件传感器为例说明,长期以来传感器仍受制于发达国家,因其重要作用,甚至有时引起政治与商业上的麻烦。在过去和今天的装备工业发展战略规划中都将传感器作为核心技术来攻关,目前来看,虽得到高度重视,但收效不明显。
沈烈初直言,无论虚拟制造与实体制造,亦或信息与物理系统的桥梁,都是传感器。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智能制造,没有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就没有物联网,也就发挥不了互联网的作用。
沈烈初认为,信息化管理推进中,还有一个重点要素即集成商,连结需求千变万化的企业和提供软硬件供应商。目前国际厂商很多都与中国的大企业、大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出售他们的软硬件及应用系统的同时,了解并掌控了中国企业的运营数据。
在这里,沈烈初注意到了信息安全问题。他认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安全问题需要一大批推动智能制造的集成商,建议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成立信息化公司,不仅服务企业内部,也可对外承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系统解决方案与实施。
智能制造的深层次描述
沈烈初认为,我国装备工业总体目前尚处于信息化阶段,没有进入智能化时代。
他建议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德国工业4.0八个优先行动计划,对标准、安全、培训、监管、资源效率等相关内容作出系统考虑。
比如人才方面不仅要充分重视高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更要发挥身怀绝技、具有长期制造经验积累的能工巧匠的作用,发扬“工匠精神”。特别是实现网络化制造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在法律法规环境下保护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以及针对不同的制造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的变化,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支撑,完善监管体系和配套的法律法规文件的任务十分重要。
最后,沈烈初特别提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效益连续下降,产品质量尚未得到解决,要把“能用不太可靠”转为“好用而可靠”十分困难。因此,在新产品转型升级步履维艰的情况下,更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产品与生产方式制宜。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要在考虑企业效益(指质量、成本、交货期)的前提下,用投入产出经济学理论来审视实施,不要为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装备工业发展的现阶段还在于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不求其名,但求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