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视点

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5-11 作者:佚名 
关键字:中国再制造产业 
当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固步自封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实现废旧产品循环利用,资源能源和环境都将难以为继。树立绿色发展意识,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树立和落实资源再生战略,建立起主要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是中国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出路。
 
    目前,中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再生循环利用率仅为10%、25%左右,而美国废钢利用率超过50%、日本铝再生利用率超过90%、欧盟铅再生循环利用率超过70%。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要求建设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按照树立资源再生战略的要求,围绕钢、铜、铝、铅等重点原材料,抓好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分门别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再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发展重要方向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进步,工业增加值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也超过20%。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余种的产量位居全球领先(见表1)。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机电产品保有量迅速攀升。
 
表1
 
    历经多年累积,中国已经步入了机电产品报废高峰期。“十一五”期间,中国内燃机累计总产量达3亿台。当前,机床保有量达800万台、工程机械650万台、汽车达1.7亿辆以上。目前全国役龄10年以上的传统旧机床超过60%,80%的在役工程机械超过保质期;年报废汽车约500万辆,报废电脑、电视机、电冰箱1600万台,报废手机2000万部,每年产生约8亿吨固体废物。预计到2020年,工程机械、报废汽车总量分别达到120万辆、1200万~1600万辆。目前,中国还没有为大量工业机电产品、汽车、电子电器产品报废做好准备,报废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合理再生利用,为此,发展再制造业势在必行。
 
    作为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打通了“资源-产品-报废-再制造产品”的循环型产业链条,构筑了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工业绿色发展模式,为工业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发展再制造产业,一方面可缓解大量报废产品带来的环境负荷加重的诸多难题,促进废旧机电产品的反复循环利用,减少制造业的重复制造。另一方面,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以上,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目前,中国已形成以维修工程和表面工程技术为依托的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模式,可减少大量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并充分利用废旧产品蕴含的价值,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因此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再制造产业,具有突出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是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能过剩的形势,单纯靠产品规模扩大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机电产品历经多年累积,存量大幅增加,已进入报废高峰期,为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基础。作为制造业的自然延伸,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再制造工程将在汽车及其零部件领域、工程机械领域、农业机械领域、矿山机械领域、国防装备领域、化工冶金领域、机床领域、家用电器与电子设备等诸多工业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再制造将有望成为制造业的新的增长点。
 
    中国再制造工程和产业实践
 
    中国再制造工程实践起源于机电产品维修的产业实践探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相继出现了一些企业开始探索再制造产业模式,如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动力再制造分厂、柏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广州市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分别在重型卡车发动机、轿车发动机、车用电机,以及车用变速箱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业务探索。
 
    2005年,国务院颁发22号文件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并由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启动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其中再制造被列为四个重点领域之一,最早从事发动机再制造的企业“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被列为再制造领域试点单位。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再制造的含义、适用范围等,再制造产业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2010年,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导全国加快再制造的产业发展,并将再制造产业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培育。
 
    国家宏观政策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部门引领、再制造相关研究院校和企业积极探索下,中国再制造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关键技术、装备、试点示范、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国家从再制造试点入手,全力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两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42家企业和3个再制造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批复了两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86家企业和5个基地,组织40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实施内燃机再制造五大重点工程。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2008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从全国各省市40余家申报单位中筛选出14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展再制造试点探索,这是中国第一次从政府层面开展再制造产业实践探索。
 
表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