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能够一枝独秀,长期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依靠的肯定不仅仅是近年火热的“工业4.0”和“工匠精神”。那么,我们学习德国模式也就不能局限于此,而是应该从更高、更广层面来多角度借鉴对自己有益的经验。
了解德国的历史
德国是欧洲最后实现统一,成为民主共和国的国家之一。这个过程直至1871年才完成,比很晚才完成统一的意大利还要再晚10年。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发生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和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带领德国军队战胜拿破仑三世并取得普法战争的胜利之后,德国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统一仪式。同时,战争使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再次并入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成立了魏玛共和国,但这个共和国是不坚固的,并且在任何方面都无法促进集权和统一。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刚刚得到缓解,魏玛共和国再度面临1929年的经济危机。
当时英法两国正在经受高失业率的折磨,德国的紧缩政策也给德国带来了大规模失业。不稳定的局势无法持续,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掌握了政权。但是,出生于奥地利、之后在巴伐利亚学习政治的希特勒,其活动范围并不在柏林,他在巴伐利亚的纽伦堡聚集了大量群众加入纳粹。无论如何,外部战争使他的制度很快准备就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再一次割让大量领土,包括东普鲁士省以及与波兰毗邻的奥得河—尼斯河边境地区。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是德国被分成了两个国家,一边是西方国家(美国、法国、英国)控制的地区,一边是苏联控制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以前的首都柏林也被分为了西柏林和东柏林,并被苏联所控制的地区包围。
1949年,西方国家控制的地区变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使德国很想统一,西德的人民也不想再发展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了。而且,双方控制势力也不愿意重建一个强大的德国,因为说不好一个强大的德国某一天又将在欧洲大陆上触发新的问题。
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及苏联解体使德国的统一成为了可能。实际上,德国的统一仅仅是把东部领土并入已经存在的联邦共和国。因此,德国就有了16个州。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柏林又重新成为首都。
法德关系层面并没有任何改变,除了首都从距离法国边境200公里的地方迁移到了800公里的地方(距离波兰边境100公里)。借此机会,德国的政治重心也从欧洲大陆西部被切换到了欧洲中部,从莱茵天主教转向普鲁士的新教。这种转变可以从默克尔继承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成为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领袖这一事件中看出。
了解德国的企业
德国企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员工组织在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无法相比的,尤其是法国。德国的管理方式更加偏向于协商和双方作出让步。
然而,由于法国与高等私立大学相联系的传统精英教育,再加上工人代表力量的薄弱,导致了法国的管理方式更偏向于独裁方式及等级制度。德国对企业高层领导人权力的严格限制,一直都受到德国企业高层领导诟病。
但从长期来看,相比其邻居法国,这样的限制形成了德国工业决定性的竞争优势,德国工业也一直保持健康的发展状态。继2000年—2001年金融危机之后,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一次证实了这样的管理是有必要的。而法国30多年以来一直追捧,并在其大多数大型企业实行的企业治理制度,则遭到了严重挫败。
德国这种“劳资共决”的治理模式在不光是工人代表与雇主平等对话,还包含了一些项目必须经过工人的同意才能实施。这种决策机制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成立委员会并赋予其权力,二是让工会代表在企业领导层中有一定席位。
在德国,只要有5个雇员就可以建立企业委员会(法国则需要50个)。另外,德国企业中不存在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相应的职责由选举出来的企业委员会成员承担。这种简洁明晰的代表结构,更加有效地赋予了德国企业委员会成员应有的权力。
德国企业委员会成员是通过所有员工投票选举出来的,工会在此没有任何优先权力。但为了让选举能够顺利进行,候选人至少要有20个人的支持。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大企业里,候选人都是德国工会联合会(DGB)名下大型工会选举出来的代表。
与他们的法国同行不同,德国的企业委员会在现实中并没有为员工提供很多服务,如组织观看演出、争取假期、开办食堂以及装点圣诞树等。即使叫法相同,但事实上法国企业委员会和德国企业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都是不同的。
了解德国的传统
德国的成功,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他们坚持了一种非常传统的方法——男女角色分开。联邦德国的战后重组是由基督教民主主义者完成的,他们相对社会化,但是在价值观方面非常传统。他们主张,女人的社会角色首先是照顾家庭、照看子女,男人的社会角色则是在外面工作,挣钱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