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造业企业转型与信息化使命
中国制造2025是启动了强国之梦的战略。我在钢铁行业工作了30多年,据我了解中国最早提出强国之梦应该是钢铁工业,早在建国初年,钢铁和粮食就是两项举国奋斗的目标。1996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我主持完成钢铁工业的普查,各类资料充分反映中国已经构建了完整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20多年前,我曾经参与过工程院组织的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钢铁材料工业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那个时候感觉理解他们的战略意图都很难,真的可以称之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终于在重大战略能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能够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现在的“同室操戈”,可以理解到这就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前一段时期,我参加了国资委与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中国制造2025实现路径与企业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系统了解到国家政策层面、专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等各类专家的论述和观点。这里我展示一些资料,反映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有挑战也有愿景。总体上看,尽管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短板,但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战略上的进步,我们今天的话题都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谈“转型”。
制造业转型,从我所在的中央企业来看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挑战很大也很多。央企自2003年国资委组建以来,13年过去了,央企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一批央企成为世界500强,也有一些企业陷入困境。当前,从宏观经济来说是三期叠加。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的央企,同时还面临一些自身独特的问题,如业务转型、管理转型和动力转型。前两个转型还好理解,到动力转型是很麻烦的,因为,一些企业在理解“互联网+”、“新一代IT技术”等认识上和观念上存在严重不足。中国制造2025重点是研究前端企业的未来战略,但是我们央企里面有三个层次,前端企业非常先进,比如国家电网,是主导世界领先的能源互联网,这是联合国唯一授权由我们主导。但是中间层也有先进的企业,比如中粮、中化。还有就是我们中钢这样的传统企业,第二类和第三类企业现在对新IT驱动理解有难度,我们按照传统的产业升级转型还好办,但是新IT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是信息化问题吗?
从转型角度看,不同层面的企业转型任务是不同的。以中钢集团为例,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邢机是2006年并购过来的,十年来成就显著,成为行业世界第一,特别是信息化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以他自2008年启动的数字化过程来看,在成本控制、质量提升、经营方式和客户服务等发面都有许多独特的创新。同时,其他几个装备制造企业,曾经在钢铁行业赫赫有名,但现在遇到困境了,虽然花了几十个亿搬迁改造,上了一大堆高大上装备,但没有订单,生产什么、给谁生产都成了问题。这两类企业的转型目标显然是不一样的。
从信息化角度看,现在许多传统企业都处于1.0,2.0水平,他们怎么办?理念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我曾经努力研究红领,对比中钢邢机,可能体会更深一点。国内服装企业搞信息化多了,但红领的“信息化”是一样的吗?我们到现场看,有什么啊,也没什么大机器,好机器,我个人更理解红领的发展,这种信息化和传统的信息化不一样。所以我后来一定强调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两码事,20多年前钢铁搞数字化,那时候数字化和今天的数字化是两码事。从设备数字化,新设备好办,老设备怎么数字化。还有运营怎么数字化,工业如何数字化,设计如何数字化,供应链如何数字化,最要命是企业工料定额怎么数字化。那么通过数字化实现以后,现在就可以创新了。这就是你如何理解信息化条件的“转型”。再提一个问题,全国出租车行业都有信息化,这个信息化和滴滴有什么关系?在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永远造不出滴滴这种软件,这就是理念不同、导致信息化成果不同的区别。现在问题是“智能化”太热了,好像中国很快就会诞生很多智能化企业,这个我觉得不太现实。我很赞同北航刘教授的“三不”观点: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时搞智能化。
当前许多企业陷入“不转型等死、乱转型找死”的焦虑期,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转型任务。同时,转型是分层次的,一定要搞清处于什么层次的转型。我在这列举五类转型,我先说说我的观点。
第一类,战略转型。战略转型涉及企业形态、业态和重大结构变化,对于信息化来说应聚焦如何掌握和利用互联网+来实现“创新发展”,目前感觉尚处于探索阶段。13年前,根据国资委“做强做大”的战略部署,央企纷纷开展转型,我们同类央企的转型主题大豆围绕“实业化”和“国际化”等展开。中钢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提供系统集成和综合配套服务”,中钢组建了贸易、物流、工程、科技等产业,为钢铁企业进行前端资源开发、后端产品服务、中间提供装备和原料服务等,既有企业战略,也有信息化战略。当时受到国家各部委,包括发改委、国资委、钢铁协会的支持。到现在为止,依然认为这个战略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今天问题出来了,企业如何转型?转向何方?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是指钢铁和煤炭的,钢铁肯定进入拐点了,将来永远不可能有增量的机会了,现在有很多同质化企业,去规模,挤泡沫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任务。前几天,武钢总经理在一场报告上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三低一高”的新常态(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高环保压力),企业发展模式不得不进行彻底的转变,过去确定一个品种和产线,定方案、跑贷款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只要我生产,肯定有市场,没有市场也会挤出市场。现在问题是PK都PK不了,因为产能太过剩了,这个时候怎么发展啊?发展什么产品,发展什么工艺?所以,企业层面现在的发展是遇到很多困境的。武钢就说,我不做电商了,现在钢铁电商全国已有200多家。那么钢铁电商能不能重复消费电商的辉煌,业内人士目前也不是太看好。像我们研究钢铁期货一样,美国就没有钢铁期货,传统产业不一定都具备金融属性。
按照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传统企业目前的战略转型最大的挑战是能否掌握和利用“互联网思维”。我的担心是,如果在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中处理不当,有可能出现错位,错位以后你就什么都不是了。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一般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传统企业借助信息技术自我融合创新,成为新型的企业,海尔和红领是这种自我变革的,但这种变革之路需要企业有好的机制,好的领袖,好的持续发展能力,很多企业不具备,尤其是国企,这就很麻烦;二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成为协同创新发展的新型企业,比如说五矿,前几年搞了电商平爱,好不容易两年才上线,去年和阿里巴巴合作,3个月就上线了;三是互联网企业会借助新一代IT技术带来的创新机遇,颠覆创新掉一些传统的企业和产业,钢铁是传统企业一般颠覆不了,但是贸易和营销真有可能从某一个角度会创造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