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视点

中国制造的光荣与梦想

发布时间:2016-11-28 作者:黄自昌 
关键字: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实施将使中国制造延续光荣,成就梦想。

    在今天的世界上,恐怕没有谁不和中国制造发生关系,没有哪一个角落看不到中国制造。离开中国制造将是不可想象的。与此同时,审视、挑剔甚至轻蔑的目光也一直紧盯着中国制造,低端、廉价、粗制滥造往往被和中国制造绑定在一起。这既是中国制造的光荣与自豪,也是中国制造的尴尬与无奈。它一次次地警示人们,中国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不是制造业强国,要实现强国之梦,还需继续求索。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并表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决定着中国制造能否延续光荣,成就梦想。

    辉煌之后

    在世人看来,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产品的风靡全球,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梦幻。

    从轮船、汽车、工厂装备到纽扣、吸管、笔芯,从原材料到制成品,从日常应用到国防军工,从奥运会到世界杯,“made in china”随处可见,中国产品遍布全球。有人预测,如果没有中国制造,国际市场上工业产品的价格可能会翻一番,而且还不一定能保证供应。

    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中国制造业辉煌的背后却是沉重的付出、畸形的结构和较低的回报。整体来看,制造业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而近几年制造业长期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又在逐渐丧失。

    “低端制造业,我们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现在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业,尽管发展很快,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现在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受到两头挤压。”谈起中国制造,全国政协委员、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认为,我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像航天、高铁、核电等,但同时在某些领域还十分落后,比如还有完全依赖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等。

    中国制造在创造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梦幻般的奇迹之后,面临着新的选择。

    寻梦之路

    可以说,中国制造昔日的荣光来源于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今天要延续光荣,走出困境,就必须设定新的梦想,继续追梦的脚步。这新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是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和有力依托。

    放眼世界,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即便是最先进的国家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制造业,而是不断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向着制造业强国的目标继续迈进。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一直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在中国制造遇到发展瓶颈后,业内外有识之士频频呼吁,一定要改变目前这种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并给出了明确的路径,那就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而药方就是“转型、升级”。

    不过,“转型、升级”的环境充满了挑战,追赶和超越并不容易。近几年,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热潮,发达国家顺应潮流,纷纷抛出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和计划,希望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搞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了“新工业法国”方案。

    所有这些国家战略和规划,都是基于工业4.0背景,力图抓住工业4.0带来的机遇。所谓工业4.0,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制造,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与自动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电子信息化,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以智能制造为主要内容,强调个性和定制化,它的主题是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工业4.0是德国首先提出的概念。从总体上看,德国目前处在从3.0到4.0的发展阶段。中国和德国的工业发展还有差距,还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中国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这无疑让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让中国追赶的努力更加困难。因为,中国制造业在奋力前行,发达国家也在借着产业革命的契机迅速调整和布局,原本就存在于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可能会越来越大。

    然而,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机遇与挑战并存,新的产业革命也为中国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让中国有可能避免亦步亦趋的追赶,实现弯道超越,从而缩短追赶的时间和进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工信部很早就提出,要工业化、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

    2013年1月,中国工程院联合工信部及质检总局实施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项目,目的是要通过调研确定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和指标,提出在2020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对策。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发表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报告,称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