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市场依然微小
机器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现在机器人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战略性高新技术,因为机器人将会改变我们的制造模式,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全球的年均增长率接近30%,中国接近60%。从2013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预计未来10年到15年,中国会继续保持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的地位。目前全球平均的机器人密度是0.62%,中国只有0.3%,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机器人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目前的全球保有量才不到200万台,实际上机器人的替代率可以忽略不计。全球平均来看99.38%还是人来作业,在中国99.7%还是人来作业。作为一个产业,这么小的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汽车的全球年产量将近一个亿,PC、家电更是几个亿。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和它的名气差距之大,令人惊讶。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机器人技术严重滞后,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不能满足制造业的刚性需求。
首先,目前的工业机器人缺少感知系统,包括视觉、听觉等感知系统。第二,机器人灵巧性不够,工业中大量的工作靠的是人的灵巧性,机器人不具备。机器人既没有感知系统,又没有灵巧的操作系统,按照人的标准来看,机器人是严重残缺的人类,基本会被排除在就业范围之外。这就是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在这种技术水平下,机器人能做的,只能是一些程序化、规定性的工作。需要灵巧性的工作机器人做不了,工作内容不一致、规范性不强的工作机器人做不了。所以在耗费大量劳动力的行业,机器人几乎全部无能为力。机器人还存在安全问题,机器人和人类现在还不能协同工作,安全性的限制又把很大一部分工作排除在外。除了制造业,在生活领域,比如养老、助残、医疗等领域,由于上述技术缺陷,机器人目前也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机器人的应用只是局限在制造业里很窄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机器人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全球保有量还不到200万台,一年新增的量只有20万台左右的原因。
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方向
首先,机器人的作业能力,灵活性、灵巧性要加强,机器人自主决策的能力要增加。机器人的交互能力不能像过去靠编程和人工键盘来实现,而是需要更直接的交互方式,这样才能解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作业的问题。解决机器人和人的共融性问题,解决作业决策相关的机器人自主技术问题,解决机器人交互能力问题。这几个技术突破之后,机器人才会摆脱现在只在机械设备专业应用的狭窄领域使用的现状。
机器人智能技术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智能,现在的机器人主要在这个阶段,以编程、微机计算为主。第二阶段要进入感知智能,通过各种传感技术的应用,提高机器人对外部可变环境的适应性。第三阶段要进入认知智能,这个时间可能比较长远。在三个阶段中,机器人当下的重点突破是感知智能。
机器人有两大属性,第一个属性是机械属性,机器人迄今重点发展的就是这个属性。第二个属性是人的智能属性。今天,机器人正处在由机器向人的转折点上,也就是智能提升的关键转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