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机床研究所,其鼎鼎大名对长期从事机床行业工作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她就像一棵大树,冠盖如云,经历了近一甲子的岁月,她所孕育的成果以及培养的人才开枝散叶到这个行业的许多角落。时代不同,要走的路也不尽相同,1999年,机床所从对行业起“参谋、组织、攻关和服务”四大功能的综合性研究所转制成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精密天工滚珠丝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林
去芜存菁,能得以传承下来并创新的有着其必然性和重要性,北京工研精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研精机”)和北京精密天工滚珠丝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密天工”)就是其在滚珠丝杠副领域辉煌的延续。为此,我刊特地采访了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所长、精密天工董事长王晓林。
宿云尽收,双鸾并驾
北京机床研究所从1960年开始研制滚珠丝杠副,至今已有近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研制滚珠丝杠副的企业,也是我国滚珠丝杠副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北京机床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滚珠丝杠副的设计开发、工艺经验,拥有完备的测量技术和生产制造能力。为尖端技术领域、机床工具行业、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多种高精度、高性能、高效率、高质量的滚珠丝杠副,为我国前沿科学和基础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JCS品牌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滚珠丝杠副的杰出代表。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那么,如何将其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就成了当务之急了。
北京机床研究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做了机制改革的尝试,而其滚珠丝杠事业部(工研精机和精密天工这两个公司的前身)就首当其冲。精密天工的雏形于1988年4月成立,在密云开发区租用了3200 m2的场地;而工研精机则搬进顺义开发区。由于当时机床所正面临整体搬迁,按照规制要求,设备、人员无法全部安排,故原滚珠丝杠事业部的人员和设备一分为二,一部分进精密天工,一部分进工研精机。精密天工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作为机制改革的排头兵,传承所内的丝杠产品——500mm~3 m的传统丝杠副。而500姗以下的微型丝杠副的任务则由工研精机承担。由此,两者分工明确,这也为以后各自的发展方向定了基调。及至2007、2008年,为建设国家发改委“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而成立的产学研相结合高技术股份制有限公司——北京工研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和由北京机床研究所控股、北京机床所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在北京机床研究所滚珠丝杠厂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精密天工滚珠丝杠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正式成立。
改制后的精密天工人员总数近百人,其中科研人员占约20%,承担了在滚动功能部件分会副理事长单位的职责。在2009—2012年期间,承担科技部院所转制专项2项(主要是做检测仪器)、联合承担(与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重大专项2项(主要负责高速承载滚珠丝杠副和精密滚珠丝杠副)、北京市课题专项2项。截至目前,所有科研任务已完成一半。而改制后的工研精机负责微型丝杠副的业务亦从原来的1000多套增加到4 000多套。2011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我国“神八”、“天宫”对接过程中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滚珠丝杠副的研发任务交给了工研精机。工研精机迅速调集精兵强将,大胆创新,采用内循环反向结构设计,同时对产品进行减重设计,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解决了满足高可靠性、高刚度、高承载能力、高精度、小自重负荷比、高动力性和控制容易的世界级技术难题,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给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