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人工智能+”助燃工业生产 转变智能制造“游戏规则”

发布时间:2024-04-23 作者:佚名 
关键字:人工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2024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500家,智能芯片、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智能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建设,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也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助推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01  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而AI赋能新型工业化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近段时间以来,多个重要会议提出要加强新型工业化相关研究的部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这一主题,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工信部也表示,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建设智能工厂,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表示,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技术路线。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也认为,制造强国建设要与数字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形成倍增、叠加效应,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快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02  AI融入生产环节,提质增效
 
       从传统的“人盯人”到人工智能24小时无死角盯防,从机器人将货物整齐地码放到无人驾驶井然有序运送到指定的地点,从人工巡检到AI视觉检测提升检测准确度,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线生产效率……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运营商依托自身网络、算力、开放能力等方面优势,加快提升5G、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充分释放“5G+工业互联网”行业赋能效应。
 
       在福建,中国电信助力德奥针织投产运营全国首台AI智能验布机,借助5G、大数据以及自研的针织纬编AI视觉算法技术应用于产品检验环节,以AI验布机替代人工验布,布匹检测速度达60米/分钟,较人工验布提效50%,布匹缺陷检出率达80%,较人工提升30%。
 
       在江苏,中国移动5G网络串联起通用科技公司半钢工厂硫化车间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借助5G实现高速上传下行的各类生产数据,组成了智能制造的有机整体。即使在无照明条件下,生产车间也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用工成本节省50%、生产效率提升40%、运营成本降低20%。
 
       在河南,中国联通5G技术和AI技术形成的“天眼”覆盖郑州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各个角落, 5G摄像头采集的厂房、厂区数据,通过部署在5G边缘云上的智能识别算法进行处理,对违章操作、人车混行、擅闯工厂、误入禁区等危险行为迅速识别,警报设备及时发出提醒并拍照取证。“天眼”上岗后,工厂的违规行为减少了40%,安全事故率降低了30%,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03  直面挑战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行业爆发的机遇期,我国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大势所趋。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这样的市场规模为“人工智能+”行动的推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拥抱“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内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算力产业发展不均衡,存在算网调度平台缺乏等难题。目前我国正扎实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作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三大运营商正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其中中国电信持续优化“2+4+31+X+O”的泛在算力基础设施布局,规模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中心节点;创新推出的算力分发网络——息壤,结合自研算力调度引擎、算力资源管理平台两大基础能力,提供快速上云、按需使用算力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应用大多属于初步创新项目,人工智能大规模深度应用于整个工业制造还需时间。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刘伯超表示,将拓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等不同环节,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不同行业应用。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培育面向制造业场景的行业大模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中国电信构建了“1+N+M”的星辰大模型系列产品体系,打造了通用基础大模型底座,覆盖了语义、语音、视觉、多模态四大能力,并实现开源。中国移动加速构建“1+N”通专大模型体系,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九天”系列通用大模型,向千行百业提供“AI算力+大模型”服务,同时构建AI产品族,加快从“+AI”向“AI+”转变,围绕生产、生活、治理方式数智化转型需要,对外提供高水平的智能业务应用。中国联通推出“联通元景”大模型体系,采取了“模型+工具”模式,解决大模型落地实体经济应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