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制造业存在哪些短板 如何补救?
发布时间:2017-01-04
作者:
佚名
来源:互联网
我国当前制造业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补上这些短板、政策导向如何发力将影响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能否赢得竞争优势、制造业如何支撑我国工业由大变强。“补短板”应如何发力?
补齐制造业短板中的政策导向:针对短板精准发力;加强政策顶层设计;重点在推动创新和优化环境上下功夫。“补短板”应如何发力?一要强化创新能力提升;二要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三要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四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五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从2016年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主要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逐步开展实施落实,成为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重大策略的关键抓手。我国当前制造业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补上这些短板、政策导向如何发力将影响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在全球能否赢得竞争优势、制造业如何支撑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当前制造业存在哪些短板
(一)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构成了整个工业的基础能力,这些基础环节的缺失造成我国工业长期依赖进口,工业基础能力的问题解决不好,导致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受到制约。在基础材料方面,我国在高性能不锈钢和镍基合金两种材料领域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高性能不锈钢产量约为30万吨,而中国产量只有1万吨。长期以来,我国缺“核”少“芯”的问题一直存在。目前国内近八成的芯片依赖进口,其中高端芯片进口率超过九成,芯片也超过石油成为国内第一进口大户。在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基本上都由国外掌控,光纤光缆生产所需的四氯化硅等关键材料严重依赖欧洲和日本企业。
(二)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我国核心关键技术的缺失也导致我国长期停留在“引进”阶段,这些技术无法突破也必然使得我国的制造业一直徘徊在生产组装和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模式上,大部分利润也进到国外企业的口袋中。我国大飞机制造的发动机全部要靠进口,液压、传动和控制技术等关键零部件上也十分欠缺,液压产品多以模仿、仿制为主。虽然现在自主品牌的汽车也在迅速发展,但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全是外国企业生产。我国是医药大国,但以仿制国外药物为主,仿制药占比超过90%,外资医疗设备垄断国内市场,高端医疗器械的70%至80%依赖价格昂贵的进口或外资品牌,导致检查费用高、患者负担加重。虽然在过去高速发展的十年中,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了近5倍,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增长了近4倍,但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工业强国的差距还很大。很多的研发投入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与产业化的距离还很远。
(三)品质、品牌的缺失导致我国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当前,我国游客在海外抢购商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世界上对中国产品的认知也仅停留在低端制造、工艺粗糙、假货横行,这导致“中国制造”发展后劲不足。在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15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中,只有华为(第88名)和联想(第100名)两个中国品牌。而美国拥有超过50%的品牌,前20位中的8个科技公司大部分来自美国,显示出美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全球影响力,同时美国上榜的企业品牌有将近20家企业属于非制造类企业,如谷歌、埃森哲、JP.MorGEn、万事达、迪斯尼、发现频道等,体现了软实力的强大带来的巨大财富。我国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中高端产品缺乏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不强,对品牌、品质的认识水平不高。
(四)高端数控机床仍无法进口替代成为制造业发展掣肘。作为工业的“母机”,机床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工业的发展水平,模具、数控机床是现代工业的骨架。我国是世界机床制造第一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机床进口国,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进口,我国虽然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却缺乏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机床工业大而不强制约着我国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从整个工业发展看,工程机械、纺织机械、轨道交通等各行业的结构升级正在倒逼机床工具产品越来越智能化,导致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短板”愈加突出。中国国产机床目前只有30%的数控化率,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存量机床的数控化率只有10%左右,高端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都依赖日本进口,中、高档数控系统主要由以日本发那科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所垄断,其中发那科占一半左右。
(五)技能人才供给短缺以及高端人才不足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的加快,传统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新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工艺方法,集约型增长方式下要求有大量技术工人来操作先进设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高端领军人才匮乏,培养投入总体不足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据报道,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尚不到总劳动量的1/5,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不足1/20。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而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1以上。而且,技工短缺的现象正逐步从东南沿海向内地延伸,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短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待遇水平普遍偏低,造成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不高,生产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