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讯 > 国内资讯

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新概念

发布时间:2017-07-16 作者:佚名  来源:知识自动化
关键字:弗劳恩霍夫协会 
他是近代德国非常典型的产学研的代表,以他命名的弗劳恩霍夫光谱奠定了现在现代望远镜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约瑟夫进而将其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开办了光学仪器工厂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顺利地完成了从基础科研到产品的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经费当中来源于政府的无偿拨款只有在政府认可贡献度的情况下,根据上一年的营收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具体到每个研究所,弗劳恩霍夫总部会通过一定的机制向它们分配研究经费。这些经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政府每年拨付的基础经费,每一个研究所都会分配到同样数目。第二部分是与上一年该所的营收情况挂钩,主要目的是奖勤罚懒,上一年做得越好,下一年的经费额越高。第三部分是和上一年企业委托收入部分挂钩。但这并非毫无限制,各研究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维持在这一比例,该所的经费才会更高,一旦少于或超过这个比例,分配的资金则会相应减少。第四部分是和上一年承担的欧盟项目收入挂钩。

政府无偿拨款的4部分组成

图3 政府无偿拨款的4部分组成

    通过这种分配机制,总部引导着各研究所健康稳妥地发展,确保公助、公益、非盈利性质。这种经费分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一种兼具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平衡,即能让各个研究所尽可能的为企业提供面向实践的科技创新,同时又避免应用科学研究本身过于以市场和产品为导向,借此维持一定比例的科研独立性,以期保障对高风险的、研发周期更长的前沿技术的投入。

    四、服务企业而非与之竞争

    从弗劳恩霍夫的经费模式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在保持自身的科研独立性的同时,尽可能的贴近企业客户的需求。弗劳恩霍夫协会下属的研究机构每年会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既是评估其获取企业项目委托的能力。

    这种指导原则明确了企业和研究所之间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而是一种服务和被服务的合作关系。在任何一个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其服务模式均是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其开发量身定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增加其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从产品的研发需求分析到系统设计,再到产品原型开发,弗劳恩霍夫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科研委托的方式服务于客户,这期间产生的科研成果,弗劳恩霍夫必定会自己申报、保护专利,同时对客户授予独家或者排他性许可权,或者规定具体应用范围的使用期限许可等。

    这样一种需求来源于企业,研究成果也最终归于企业的模式,大大缩减了技术转移所消耗的时间,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也能更顺利、高效地实现转移。

    除此以外,企业客户对弗劳恩霍夫协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通常研究所定期召开战略会议,邀请行业中的客户代表,倾听其想法和意见,尽可能的贴近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降低在科研创新犯错误的几率。通过这种技术供求、人才供求、管理共享的战略化合作,弗劳恩霍夫就能够与企业实现共荣双赢,双方的技术转移更为密切。

    五、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

    尽管弗劳恩霍夫协会的70%的科研经费来源于公共竞争的企业及政府项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协会旗下的研究所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实际上,对于科研本身,弗劳恩霍夫模式持有一种极其开放的态度,对于属于其协会的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所,只要符合基本的弗劳恩霍夫治理框架的理念,研究所通常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各个研究所拥有自己独立的财务预算和决策中心,并能有很大的研究自主性,协会通常情况下极少干预其运营。

    反观各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技术上的重合和业务上的竞争通常都是鼓励的,并且是一种良性的竞争,谁拥有更敏锐、更优秀的科研创新能力,谁就能够做得更好,获得更多企业的青睐。然而,研究所之间通常更多地是选择分工合作的方式 为企业提供更强健和全面的解决方案,各学科和领域之间的互相依存要求研究所之间更多的是协同合作,而非直接的强硬竞争。

    因此,弗劳恩霍夫还经常以自身的号召力主导创新聚集区,整合局部地区关键企业、技术、高校等机构,针对某个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推广,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协同机构创新实例。

    例如,2016年由协会发起的面向工业大数据的旗舰项目:工业数据空间,即是由十二个协会旗下研究所共同来承担研发任务 ,目的在于凝聚各方的研发力量解决工业4.0的数据共享的重大难题,比如位于慕尼黑的弗劳恩霍夫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研究所(AISEC)负责提供工业4.0跨领域数据可信任共享和信息安全、北莱因圣奥古斯汀郡的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统研究所(IAIS)则负责智能大数据分析的课题研究等。

    科研创新的核心在于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弗劳恩霍夫协会在这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模式。

    在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中,既有核心的资深科研人员,也有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合同制研发人员,这部分人员占到了60%的比例。正是因为弗劳恩霍夫面向企业合作的特性,常常会要求人员常驻企业内部开发项目,这种人才共享机制本质上保障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转移,而产学研的本质上就是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和转化。此外,担任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所长以及主要负责人通常都是合作高校中的全职教席教授(Lehrstuhl),这一方面保障了研究所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的基础科研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向客户的实践平台。

    小记

    从基础科研到产品的转化,被美国人形象地成为需要跨越的死亡之谷。然而,这个死亡之谷对于德国而言似乎是一直平坦 。弗劳恩霍夫提供了一个跨越鸿沟的经典。而弗劳恩霍夫的工作和服务内容,一方面神奇地位为企业提供了科研服务——这是一个神奇的组合搭配;与此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人才流动的通道,将高校和企业等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种无缝的资源流动与连接机制,正是推动工业创新的根本性力量。
 

2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