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人才:不盲目追求外籍高管
目前,从普通员工到中层、高层、管理委员会,威马汽车拥有核心员工200多名,主要分布在德国和上海。这些人员主要由沈晖此前在博格华纳、菲亚特、沃尔沃、吉利工作时的同事构成,用沈晖自己的话说,“都是我们的子弟兵”。
他认为,新兴造车公司虽然对人才的渴求程度高,但必须合理控制人才结构,不能盲目追求明星高管,“就像踢足球,找一两个明星,一个人带一批人,团队整体结构比较合理,都是明星的话也不好打仗”。
由于此前在多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管,沈晖管理过多个国家的人才,对人才的调动性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能不能调动人有时候比能不能找到人更加重要,“往往水平越高的老外越会不按你的思路来,我们此前都是有过痛苦经验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威马汽车去年底刚成立,但威马汽车的团队其实由来已久,包括博泰在2015年4月上海车展上展出的Project N概念车,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构想来源于该团队。
No.4、资金:风口上不缺钱
资金问题始终是造车的一道坎。从传统车企的现状来看,做一个整车项目烧50亿到100亿人民币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对于新兴造车公司来说,资金的压力同样存在。
沈晖透露,目前威马汽车并不缺钱,“智能汽车的风口上,我们一方面会选择性的拿钱,一方面是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此前有传言称,沈晖在威马汽车项目上线之初就有10亿美金的融资储备,但沈晖并没有具体透露威马汽车的首轮融资额及未来融资计划。
No.5、资质:“如果我拿不到,别人应该也拿不到”
虽然各家新兴造车公司都会对造车资质的问题避而不谈,但相比资金、制造、供应链、人才等问题,资质的问题“水更深”,对初创公司来说也更难触及。不过,沈晖显得很有信心,他在菲亚特和沃尔沃工作期间,主导了菲亚特和沃尔沃的三个资质申请项目,“资质申请过程中肯定会有一批烈士,并且我相信如果我拿不到,别人应该也拿不到”。
3、继续折腾
过去的经历给沈晖带来的,不仅仅是人脉、资源和经验,还有做事的精神。
“就好像当初最早在吉利,很多时候就是草根文化,但是把事情做成了,这和创业很像”,沈晖回忆,“又例如在沃尔沃,最开始的时候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力资源都没有,大家不看好你,而你又要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这和创业也很像”。在调动团队、调动资源、调动供应链过程中的种种折腾,让沈晖痛并快乐着。
沈晖说,从45岁到65岁,自己还能再折腾20年,而20年后的威马汽车,则很可能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