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让海尔融入全球
从2014年底至今,海尔在智能制造模式方面的探索也经历了诸多变革,从最早模式方面的引领引爆,到互联工厂层面的引领引爆,现如今,海尔更期待的是标准上的引领引爆。从入选“互联网+”百佳实践案例到家电业唯一入选国家《制造强国研究》,海尔的互联工厂模式正逐步获得全球认可。
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现场
如果说2014至2015年是海尔探索智能制造的破局之年,那么2016年就是其探索的沉淀之年。海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海尔智能制造将围绕着工业智能研究院、COSMO平台和标准化三大板块进行探索。其中,海尔智研院能为全球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使海尔平台具备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到产品输出的全流程服务能力。而COSMO平台则融合了海达源、众创汇等多个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让全球资源为用户所用。
作为互联工厂模式的核心探索,海尔将标准化的引领视为自身智能制造之路的终极目标。为什么要对标准化进行引领?从海尔自身角度来看,智能制造走向标准化能够更加有效地把握用户需求,其输出的产品在质量和用户体验方面也更具竞争力,这无疑会加速海尔互联网转型的速率,并进一步激活创新方面的活力。从行业角度看,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目前仍旧缺乏统一的行为准则,企业对于从制造到“智造”升级的理解缺乏新意,除了简单地认为“机器换人”之外,也往往把提高效率作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唯一目的,从而忽略了用户感情。
标准化的引入对中国企业在生产和模式发展上都具备深刻影响,其可以使生产更具精益,最大限度刷新用户的消费体验;同时又保证了模式发展的规范,不会因行业准则模糊不清而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口碑。张瑞敏曾多次强调,当前是一个全球零距离的社会,海尔的互联网转型之路必须开放融合,如果割裂前行,则毫无意义。事实上,海尔对标准化的重视,体现了其对于未来智能制造的态度,不仅要引领中国市场,更要融合全球资源。
纵观海尔的智能制造之路,其得益于互联工厂打开的全新局面,又不只限于互联工厂带来的诸多成果。当我们还在执念于海尔是一个传统制造类企业的时候,互联工厂、用户核心、大规模定制、开放的平台、标准化引领,这一系列的探索又塑造了一个赋有创造力和张力的互联网企业。海尔的智能制造,起于制造,但绝不止于“智造”。
海尔智研院--工业4.0时代软性制造的实践
《软性制造》一书指出,在制造业的制胜策略中,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要从讲究制造,变革为软性制造。通过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这就是软性制造。海尔通过个性化定制与建立工业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智研院”)走在了软性制造的前列。
“从智能制造推进开始,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重硬偏软,多数都致力于机器换人和硬件投资,对软实力方面关注较少,尤其是国内自主知识产权还很薄弱。现在海尔正在下大力气对‘软性制造’进行开发,将COSMO打造为代表中国智能制造的云平台。”海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个性化定制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到设计、研发等生产过程,是海尔以用户最佳体验为中心的理念的反映,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软性制造的重要实践;而智研院的成立将实现海尔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并将以COSMO为核心对外输出服务以及硬件软件一体化的集成的解决方案。互联工厂和COSMO提供的是创新的模式,而智研院旨在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精益的工具可以创造,先进的设备技术可以学习研发,唯有思维的引领作用不可取代。掌握好基本的方法论,是海尔始终走在变革前列的制胜关键。
2008年至2015年,海尔对互联工厂、智能制造模式的探索实践成果显著。为将互联工厂的模式固化,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与方法论,2016年2月,联合清华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及中德生态园的智研院应运而生。
从智研院的建筑、布局、内在设施来看,这是一个高科技研究院,绿色、节能的理念都能得到体现,但是智研院的定位又不同于传统的研究院。传统的研究院主要进行硬件投资,致力于技术研发和成果创新;而智研院旨在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创客孵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为海尔服务,还将为其他企业服务,通过整合自身以及合作伙伴的优质资源并吸引全球一流的“产学研资政”资源,以协同创新的方式构建共创共赢的生态圈。尽管大企业成立研究机构已屡见不鲜,但海尔智研院定位于研究资源开放,为社会输出工业智能产业模式的研究机构,这样的开放模式是一种创新更是企业责任精神的体现。
在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海尔的互联工厂体系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海尔的软性制造的实践--智研院的成立不仅致力于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还要建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海尔这一模式优势扩展到整个家电行业,并由此引领起家电业智能制造的新标准。未来,智研院将最终为整个制造品行业提供智能制造的集成的解决方案,强有力地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制造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