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的终极智慧是什么?
面向未来,美的已经与日本安川电机合资设立公司,全面进军机器人产业,积极创建“第二跑道”,开辟企业新的增长空间。此外,美的也已经成为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库卡”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库卡超过10%的股份。同时美的还入股了一家国内机器人制造企业,持股近20%。可以肯定,智能生产必须和现实紧密结合。
看起来,美的在智能工厂的路上越来越深入。事实上,纵观整个行业这条路并不好走。智能工厂的终极智慧又是什么,目前是否有答案?
智能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攻克一连串世界性和行业性的难关。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美的集团累计投入使用800多台机器人,自动化改造预计投入50亿元,未来两年预计每年会有500台新增机器人投入使用,两年后保有量计划为1800台。
美的方面表示,智能化生产,按照其规划:精益化是基础,其次是自动化、而后是信息化、智能化。这其中包括:
第一,智能工厂首先是自动化,包含机器人生产;
第二,生产要实现生产透明,保障360度无死角;
第三,物流智能化,实现ID全程监控,这要求系统匹配、信息传输、器具标准化、物流品质的达标;
第四,管理移动化,即生产过程中的运行情况、数据,实现实时监督管控;
第五,决策数据化,即整个工厂所有设备运行的品质、成本、效率等都可以通过报表数据查看。
然而,实现这些并不容易。仅仅是智能工厂的系统线,每个节点的背后都需要半年以上的测试、磨合时间,同时这里面有很多工艺、技术要求相当难突破,在改造过程中,与美的合作的供应商曾一度被“逼哭”!
而且,如此高额的投入真的会比减少的劳动力成本划算吗?
从德国的实践来看,德国企业基于对自身技术有很强的认知,强调突出自己的精度、强度的优势。但从经济成本上看,却不见得具有优势,所以他们需要突破。同样问题,美的也在面临。美的敢在2012年于行业内提出“精品制造”,智能生产打造的精品工程意味着要严格按照国际化产品标准来执行,并接受监督。只有有把握细节的能力,才能决定企业的制造能力。但背后却有很多艰辛。举个例子,以前生产塑料件的间隙为2毫米,现在则可以达到0.5毫米,制造工艺的微差,却意味着模具数量级的大规模调整。
其次,现在大众观念上已接受的无人化工厂,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智能生产这场浩浩荡荡的机器换人大潮中,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也是美的乃至于所有制造企业的新课题。尽管一线工人的薪酬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招工难以及流动性过大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大部分家电生产企业,这也是美的加快机器换人的客观促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