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能工厂 安全怎么办?
通过网络发动的攻击行为很可能是致命的。某些电影中的桥段绝非危言耸听,它们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未曝光,所以并未引起关注,但我们仍需提高重视程度,通过各种技术、行政和制度手段积极防御,减少损失。
“当一切都开始连接到网络时,上网在线的设备和它们提供的信息极易受到攻击和被盗用。”Robert Day说,“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物联网不仅带来了安全风险,也给网络连接设备厂商带来了新机遇,它们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更好安全级别的网关设备进行研发,因为这些设备是内部设备和外部网络的连接点。”
Robert Day表示:“在我看来,它(网关)是极其脆弱的,特别是你如果不采取任何隔离措施的话。这里是信息交换的主要地方,所以是黑客切入的主要地方。很典型的例子就是Linux系统,如果黑客成功入侵,他们就能够看到Linux主机的一切操作,包括所有被它管理的设备的运行情况。”网关是整个网络基础设施中需要提高安全等级的关键设备之一,所以当涉及它的安全的时候,需要一个更全面的解决方法。
如今有很多技术,比如NFV和SDN等都可以提供一些安全的虚拟化环境。多种操作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地运行在这些虚拟化环境中。一些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此类设备定义为下一代统一安全管理系统(包括下一代网关或者下一代防火墙等)。它们会是未来物联网行业发展新机遇的排头兵。同时,物联网的发展也会带动半导体、通信和软件等行业的发展。
四、多方关注 谨慎拥抱
近期,很多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布了一些安全调研报告。报告显示,近期安全事件对消费者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赛门铁克公司亚洲区消费事业部总监徐俊鸿表示:“2014年中发生的几起大型数据泄露事件从根本上打击了消费者对网络安全的信心。仅是从在线的知名零售商那里的日常购买行为就导致了数百万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数据被泄露。赛门铁克的调研结果显示,虽然不断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移动或网络活动的信任度降低,但网络威胁并没有促使人们采取必要且简单的防护措施,以确保个人的网络信息安全。”
不过,话说回来,仅因为联网会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拒绝进入物联网时代,那是非常不理智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数据隐私管理公司 TrustE CEO Chris Babel 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们还处于物联网早期,很多东西并未联网。但一旦它们互通互联,无论是对黑客,还是对普通用户来说都将有非常大的利用价值。”
Chris Babel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阻止设备联网,而是要提醒智能设备公司,在制造这些智能设备时,应当把安全因素排在首位,将保护措施植入到设备中。公司应当在产品还处于设计阶段就接受隐私和风险评估认证。比如当用户在使用可能有安全隐患的网络时,强制他们修改密码或开启加密服务等,这在某些银行或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应用中就表现不错,会自动弹出安全提示,提醒用户注意该网络是否安全。
而作为普通用户,我们仍然可以大胆尝试智能化的生活。只是在尝鲜为家里添置智能家居用品时,需要多留心安全问题,至少得将密码设置得复杂一些。但这不仅需要用户的小心谨慎,设备生产者也必须积极构建一整套安全策略。很多智能家电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并且建立了一些安全策略。
在“2015信息化应用国际会议暨第二届中俄信息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上,长虹软件与服务中心总经理刘东提出了“IPP体系下的网络空间安全策略”。
为保障“万物互联”的信息安全,长虹提出了基于时间与空间碎片化的安全解决方案。据了解,该方案以时空碎片化安全核心技术为基础,包括时分多域的信息重组技术、信息校验技术、信息分节点存储技术和传输通道智能切换技术,通过保障智能产品安全、大数据安全、云计算安全、物联网安全和移动互联网,结合业务、运维和企业安全,打造一个覆盖长虹产品的安全体系。
“信息社会的三要素包括设备、内容、人。无论是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还是起步阶段的物联网,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三要素之间的联系。”刘东表示,业界趋势促使长虹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家庭物联网”,构建“‘物’联万物”IPP生态体系。
随着传统家电产业转型智能化、互联网化,信息安全问题必将是家电行业今后更加关注的方向。如果说家电行业都已经开始关注信息安全领域,那么安全产业自身又怎能置身事外呢?
在2015年SyScan360大会上,针对汽车行业车联网出现的一些漏洞,360公司创始人、总裁齐向东强调:“传统的安全防护已经无法解决万物互联时代的安全问题。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安全已经突破了软件、内容、服务等界限,可能会危及我们的生命。”齐向东透露,360正在联合多家机构和车企,筹备成立中国车联网安全联盟,集合全社会的网络安全能力,跨行业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共同面对和解决汽车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齐向东还介绍道,传统的安全防护已经无法解决万物互联时代的安全问题,360提出用数据驱动安全来解决未来的安全问题。他补充道,将大数据的方法与现代网络安全技术相结合,通过对各类网络行为数据的记录、存储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视角、更广的维度上去发现异常、捕获威胁,实现威胁与入侵的快速监测、发现和响应。
五、新环境下的安全趋势
在很多安全专家都将大数据、云计算安全问题提上日程之际,我们将“物联网安全”这样一个议题要摆到桌面上,提醒用户和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要谨慎拥抱物联网。英国知名科技媒体WIRED上发表过一则小故事,给憧憬智能化生活的消费者泼了一盆冷水:一个智能化场景中的用户被自己害怕的音乐叫醒;洗澡后被智能系统拍裸照发到了Facebook上;智能咖啡壶也因为不断攻击国外的服务器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招致无数麻烦。
万物互联下的智能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妙,安全问题就像悬在互联网、智能家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威胁会不断涌现出来。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发布的《物联网概述(Agenda Overview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大约有300亿个互联设备将在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物联网将渗透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此同时,提高设备安全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在万物互联的世界,物联网及智能终端企业将面临更多的黑客攻击,黑客完全有可能通过控制数亿的各类终端来组建僵尸网络。
2016年也许会迎来
物联网发展的新一波高潮,由此会带动半导体、软件、通信等很多行业快速发展,当然这也同样会促进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物联网将改变整个世界、区域链,也将重建经济世界,这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15年伊始,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两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深度融合”、“互联网+”等与网络密切相关的话题,这种融合越深化就越要求我们把信息安全摆在首位。
物联网设备今后也许并不仅仅是收发信息那么简单,随着芯片微型化的发展,它们也可能会拥有计算处理能力。笔者曾经询问过IBM 研究院认知计算研究总监、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李中生和IBM大中华区硬件系统部杰出工程师李永辉:“随着芯片微型化,物联网设备的计算和处理能力越来越强,那么远在云端的后台数据中心是否还有必要处理庞大的数据量?”
李中生认为:“其实决定这个数据要不要往后送,送到云端或者在传感器这边直接做或者中间要不要做媒介间处理(Inter-Media Processing),决定的方法是要看最后这个数据的价值和传输技术的经济性。”
李永辉则表示:“从数据传送角度来看,现在智能产品、物联网产品具备智能化,未来很多决策可能在设备本身已经做了一些过滤。我们看到90%的数据产生的过程中实时分析是有价值的,过了这个时段以后价值小很多。所以一些分析过程可能在前端或者物联网层面发生。”
也就是说,物联网产品已经可以直接计算、分析一部分数据,这降低了后端数据中心的压力。但仍然有一部分数据需要在物联网产品和数据中心之间传输,而且都是十分重要的数据,比如金融行业的交易数据,不能有丢失、不能有顺序颠倒。传输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可能会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漏洞,这也是需要用户和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认真对待的。
除了技术手段,还需要制定相关的一些安全标准,同时加强监管,这样才能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物联网安全保障机制。由于网络安全威胁形势的飞速变化,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制定指导方针来解决物联网设备所面临的信息使用、数据所有权等问题。在2015年,中国政府同样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2016年这些法律法规还将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