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工业控制网络安全需求解读

发布时间:2016-11-18 作者:e-works 王慧敏 
随着工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业控制系统逐渐打破了以往的封闭性,这使得工业控制系统也必将面临黑客入侵等传统的信息安全威胁。为此,e-works记者专访了北京匡恩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井柯先生。

    记者:智能制造时代,企业应该如何选择符合要求的工控网络安全产品?

    井柯:企业对于工控网络安全产品的选择,首先要明确从工业网络与传统信息网络的区别,两者存在本质差异,主要表现为:

    1)工控系统以“可靠性”、“稳定性”为首要需求,工控网络安全误报等同于攻击;而传统的信息安全系统则以“保密性”为首要需求。

    2)网络通讯协议不同,工控系统采用大量的私有协议。

    3)工业控制网络运行环境相对单一,网络数据也相对单一;传统信息网络是一个基础的网络与计算资源的综合构成体,其网络中存在非常复杂的组网结构与系统运行环境,它们为多样化的应用服务提供支撑。

    4)工控系统更新代价高,常见于传统信息安全领域通过补丁来解决安全问题,在工控领域行不通。

    因此对工控安全产品也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控网络安全产品要具有高稳定低时延的品质。工业控制网络对稳定性与低时延性要求非常高,不稳定的系统或高时延极有可能导致工业企业生产混沌,使其蒙受经济损失。相比之下,传统信息网络对网络的稳定性与时延性要求反而不那么高,比如web服务宕机或重启只会造成信息的不连续性。

    2)工控网络安全产品需要具有工业协议的深度解决能力。传统信息网络所使用的通信协议大部分都是标准而开放的协议,而工业控制网络使用的大部分都是私有协议,协议的私密性对安全产品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有安全产品能够针对工业控制协议进行细粒度的解析,才能实现细粒度的安全防护能力与功能。

    3)工业控制网络安全产品要基于白名单机制实现安全防护。目前,工控厂商的产品漏洞升级意识薄弱。在工业漏洞被发现后,工控厂商不得不面对漏洞无法及时升级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对于工控安全产品的选择,要考虑产品安全防护的细粒度与精准性,不仅要从协议层做访问控制,还要基于行为与工控指令级的合规性检查与访问控制,建立白名单机制,对违规或异常数据进行精确阻断,有效控制漏洞无法及时升级所带来的风险,这也是选择工业控制安全产品的重要指标。

    4)工控网络安全产品要具有基于行为的合规性检查与控制功能。在传统信息网络中,部署安全系统、设备更多采用黑名单机制的安全产品进行安全防护。这样的产品需要强大的硬件计算资源,并不适用于工业控制网络。工控网络安全产品需要基于私有协议的深度解析,基于白名单的机制,实现对工业数据单一行为进行细粒度的行为合规性检查、审计与控制,这样既可以实现安全防护的精准控制,又可实现安全系统的稳定性要求。

    记者:随着去IOE化及国家智能制造的要求,国内工控安全系统厂商将面临哪些机会和挑战?

    井柯:随着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工业变革的推进,上至国产数控机床和工业控制器,下至广泛应用于智慧终端的芯片的受制于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工控系统网络安全之路任重而道远。

    目前,我国工业控制系统80%采用国外技术和产品。这些工控设备中存在的高危漏洞、设备后门等风险犹如高悬于传统工业企业之上的利剑。因此,在去IOE化和国家“智能制造”的浪潮中,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将成为国产化安全、自主、可控的重要杠杆,它将有力撬动传统工业格局,打破其技术壁垒,推动、促进本土工控产品的创新与技术升级,进而替代国外技术和产品。

    从2010年至今,短短6年间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工控网络安全产业快速成长。从产业规模而言,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现代工业规模为世界之最,具备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因此在工业化、智能化建设中,中国工业更具后发优势。从需求而言,当网络化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与助推器,保障工业生产安全,加强工控网络安全防范迫切性的日趋凸显,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正在成为企业刚需。

    从现实挑战来看,我国工控网络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工业控制基础硬件安全问题长期存在,工控系统运行环境存在大量漏洞和隐患,工控网络安全感知、防护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工控网络安全标准有待完善。综合上述因素,我国工控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工控网络安全产业前景广阔,工控网络安全产业与工控企业成长空间巨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