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能工厂

智慧工厂将是制造业寻找突破的最佳路径

发布时间:2016-11-11 作者:佚名 
关键字:智慧工厂 制造业 
智慧工厂是在制造业一系列科学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以工业服务网和工业物联网为基本框架,深度融合智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科技自动化技术,围绕数据、信息和知识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更智能、更敏捷、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更和谐和可持续的新一代制造业企业及其生态系统。

二、智慧工厂大势所趋,拥抱万亿市场

    2.1 智慧工厂政策支持

    智能制造作为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未来方向,必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围绕智能制造兴起的智慧工厂,2015年进入发展元年,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国家和地方也将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快速进步。将从软件、硬件两个方向切入:软件方面:将从产品研发类、生产管理类、生产控制类、协同集成类和嵌入式类五个软件方向加强工程技术、生产制造和供应链这三个维度的数字化。

    硬件方面:瞄准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五大关键装备创新应用。继续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确定60个以上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深化“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指导编制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线图。深入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研制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和路线图。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极度密集的政策支持工业进入智慧工厂元年。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指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计9430亿元,带动工业投资34400亿元,打造500家企业成为“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

    2.2 市场空间巨大,增量可持续

    2.2.1 着眼全球,工业物联网持续快速增长

    快速的信息化为万物相连的物联网世界奠定了基础。2011年,仅有100亿设备接入到网络上,2016年260亿左右,2025年将达到惊人的800亿硬件设备连接到网络上,实现信息的实时跟踪和应用。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工业设备,工业设备的物物相连增速迅猛,未来工业物联网将作为非常重要的分支展现出,可预见增速最大的是工业物联网,并且增量可持续。

    智慧工厂第一步:执行层自动化。随着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技术和服务的进步,以及下游客户竞争效应的扩大,智慧工厂的价值空间将不断增加。仅富士康2015年一年在自动化领域投入的费用就达到200亿,2016年预计投入量将达到300亿,急剧增速。

    智慧工厂第二步:管理层信息化。国产工业软件在近几年借助有利的政策以及日益扩大的国内需求,在发展趋势上后劲十足,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以16.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远远大于全球5.5%的平均水平。

    智慧工厂第三步:智能化。两化融合持续升华,达到智慧工厂第三步智能化。智能化在2015年全球市场为484亿,每年19.7%的年均增长率,到2020年将达到1190亿的市场规模。由于人工智能属于基础型技术,与机器人和大数据联系紧密,其水平的提升将带来多领域的应用扩展,大幅拓宽传统产业的发展之路,造成未来5-10 年的巨大颠覆性影响,产生10-100 倍的溢出效应,由此打开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BBC预测,人工智能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促进产业爆发的新浪潮。

    2.2.2 着眼国内,成本+个性化定制+产能过剩刺激制造业升级

    a.成本红利不再,美国制造成本即将低于中国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成本只比美国低5%,预计2015年将持平,到2018年美国将比中国便宜2-3%。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中国的制造业的低效率抵消本具有优势的相对较低的人工成本;(2)美国科技发展带来能源成本低廉;(3)中国物流成本高;(4)中国企业行政成本较高。

    b.个性化定制需求刺激传统工厂升级为智慧工厂互联网改变了需求一刀切的局面,人与人,人与厂商,可以低成本的实现连接,从而让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这就需要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传统工厂的生产线转换效率和计划协调能力将毫无疑问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定制化。

    c.产能过剩激化优胜劣汰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一款产品卖三十年的做法已经不行,效率低了就只能被淘汰。那么,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工厂将难以维持,第一步需要完成执行层的自动化。

    从2014-2019年在电子、仓储物流和医药生物领域的工厂自动化率都保持在每年20%以上的增长,汽车行业因为最早开始自动化应用,起点较高,保持8%的稍低水平,更多地会考虑信息化的布局,实现在ERP、MES和PLM等信息系统支撑的CPS大框架,这将是更加快速发展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