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底前全市创建5家智能化示范工厂
其实,早在2014年5月,作为惠州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的代表,华阳集团(具体实施单位为华阳通用)与中海油惠州炼化分公司就入选工信部确定的全国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一年后的2015年4月,TCL集团、华阳、真维斯服饰3家惠州企业成为全国首批200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今年以来,德赛工业公司(具体实施单位为蓝微电子)、光弘科技、中海油惠州炼化等3家惠企又相继通过评定。至此,惠州获得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并发证的企业增至6家,另有10多家正处于两化融合贯标实施阶段。
记者走访了解到,包括TCL、德赛、华阳在内,越来越多惠州企业抢滩智能制造、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今年7月底,惠州市发改局局长徐毅在作《关于惠州市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时透露,惠州230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50多家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
徐毅表示,接下来,惠州还将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3年行动计划,推动35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60亿元以上,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30家以上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
加快推广应用机器人进军智能制造,已在惠州的计划之内。近日,惠州市政府办公室出台《惠州市“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把“互联网+先进制造”列为14项重点行动之首,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推动惠州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方向转变。
其中明确,将加强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究等实验室建设,打造“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推动汽车配件、家电等产品智能化改造,并在汽车、石化、家电、电子信息等行业开展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新一代商业智能应用试点。
根据目标,到2017年底前,惠州将创建智能化示范工厂5家、智能示范车间10个、工业互联网试点企业达7家;2020年底前创建智能化示范工厂15家、智能示范车间20个、工业互联网试点企业达15家,工业互联网全面深入应用。
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虽然目前惠州企业的积极性还不是特别高,但随着政策利好刺激,未来惠州有望更大规模推广应用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建设将成为热潮。
专访
华阳通用董事长曾仁武:
希望加大创新扶持让企业“轻装上阵”
记者:近几年,各地企业纷纷斥巨资搞研发。作为惠州以及国内汽车电子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技术改造和创新研发为华阳通用带来怎样的好处,未来有何规划?
曾仁武: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当下,汽车行业呈现智能化、网联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智能终端产品表现出硬件软化、软硬一体化的核心特征,全球化、个性化竞争特征推动着华阳通用建立相适应的智能化工厂。过去3年,我们的研发和智慧工厂建设总投入数亿元,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尤其是2015年增幅超过10%,主要用于打造科研团队、装备升级、信息化建设等。
近3年来,我们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引进全国优秀毕业大学生200多名,引进管理和专业人才700多名,累计已获得技术专利逾300项,初步完成华阳通用智慧工厂规划和基础建设,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认证。
接下来,将围绕智慧工厂建设规划蓝图和技术发展战略,在技术研发、装备升级、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1-2年内的成果转化和产品落地;强化3—5年的基础创新和技术储备,争取用3—5年建成透明化、数字化、精益高效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工厂。
记者:面对全球化大潮,如何应对国际巨头给本土企业带来的冲击?希望政府在哪些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曾仁武: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浪潮下,企业经营模式以及人对产品认知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目前我们的各类车载产品销售和配套从国内自主品牌车厂向合资品牌车厂不断拓展,在与国际和国内30多个品牌车厂合作过程中,具备了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基础条件和竞争力,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随着汽车电子行业产品的多样化的需求和快速的产品更新换代,令所有参与其中的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我们也希望政府继续加大扶持。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税收优惠、扩大引进先进设备或技术改造项目扶持范围、高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引进成本补贴、研发技术中心筹建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让企业创新研发“轻装上阵”,在日益白热化的国内外竞争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