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首家“无人工厂”
在广东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打磨车间,60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一条自动传送带上下料,这个过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每条线只有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
在几个月之前,完成这些工序还需要650名工人。长盈精密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卫强告诉记者,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至8名工人,现在,打磨车间还有60名工人,未来将减少到20人。
颇有意味的是,在这个“无人车间”的隔壁,便是传统的人工车间。如今,它已废弃,四下漆黑,老式的人工打磨设备上已结有蛛网。
“无人工厂”实质上是工业制造智能化、高端化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将会出现。
“无人工厂”启示录
“无人工厂”的出现及其应用难题对“中国智造”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工业化水平较高地区应围绕“机器换人”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自动化进程,营造“全链条”生态环境。
邓国军说,要实现机器人的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就必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包括机器人技术发明家、企业创业家、产业资本家、应用先行者、基地服务员和产业组织者6大人群。
启示二:积极应对“机器换人”过程中的“减人”“增人”现象,减的是可重复工种的普工,增的是适配专业的新技术工人。
推动机器换人计划的多家企业负责人坦言,未来对于只进行重复劳动的普工的需求肯定要下降,但专业的技术工人需求会大幅提高;此外,企业因为自动化水平提高带来效益提高,需要扩大再生产,会新增岗位需求。
启示三:培育、扶持自动化标杆型、示范型企业,形成行业拉动效应。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升温,和过去不少新兴产业一样,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机器人热”,大大小小产业园区不断涌现。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李群自动化公司总监谭军民说,“要与国际机器人巨头企业竞争,还得集中资金和人才力量,培植几家标杆企业,这样我们的民族机器人产业才有国际竞争力,‘机器换人’计划和工业智能化才能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