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供应链

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的特点与要点

发布时间:2016-10-30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关键字:制造业 供应链 协同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其最大短板就是无法做到真正的“供应链协同”。要真正做到“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我们必须将制造业引入供应链协同的时代。

供应链协同的改进路径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供应链协同,核心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成功案例说明,一个核心企业可以带动围绕企业的供应链伙伴进行协同工作。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是应用精益生产,拉动了精益物流,拉动了供应商的供应链协同。他们的配套企业又应用了丰田的方法再拉动下面的供应商进行供应链协同。这样一个个核心企业不断地向外向上下游拉动,供应链协同就会形成气候,从而推动制造业的进步与发展。纵观我们的企业,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改进。

    1.企业要树立制造效率是通过整个供应链而产生的观念。就像在生产线设计时,力求每个岗位的节拍平衡那样。在每一个供应链环节上要以基本相同的步调将物流进行推进,这样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而现在则是采用每一个供应链节点上设立大量的库存来保障制造的高效率,如果生产线与设备都实现了自动化与高效化,而供应链不能协同的话,就造成库存量的提高,制造的高效就会因供应链的低效而抵消。

    2.企业要在供应链伙伴之间建立信任机制。这是供应链协同如何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的关键。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采用对供应商的低价策略,在培训学习供应商管理时,学到的都是如何与供应商谈判的技巧,如何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如何降低供应商的成本等等,却极少提及与供应商的合作,更谈不到“共赢”。尽管许多企业有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即使这样的供应商也很难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只是有了相互间的依赖而已。看看有多少企业将自己的库存与计划数据能够与供应商共享的,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没有信任,又何来协同?供应链协同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相互信任,信息共享。

    3.企业要在供应链上大力推进标准化。例如包装与工位器具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标准化、运输工具的标准化与信息流程的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协同就无从谈起。原材料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为什么难以操作,供应商的零件或者材料为什么不能直接上线,原因就是没有实现标准化。笔者看到许多可回收包装是贴了难以清除的条形码,为了保持料箱的清洁,只得购买超量的料箱,加上一批不增值的料箱清洁人员。如果制造过程效率提高了,那会需要更多的料箱,随之产生更大的料箱清洗成本。为什么大家不能共同使用一张条形码呢?因为条形码系统没有标准化,为什么不能标准化呢?根子还是企业相互间的不信任。

    4.企业要在组织机构上体现对供应链协同的重视。供应链协同应该纳入企业的战略中去。建立供应链管理部门,配备与其供应链规模相匹配的供应链管理人员,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其中应包含供应链协同的职责,确定有关的KPI指标等。对人员的培训,可以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不间断的强化培训。同时,请懂行的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与培训。这样才能从组织上、人员上保障供应链协同的实施。

    5.企业要在信息系统上花功夫。按照供应链协同的要求进行改进,特别是要建立开放式的信息平台。让供应链伙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转化成供应链协同的自觉行动。

    6.企业要配备与制造过程自动化相匹配的物流自动化实施。从工厂内部开始,实现物流与制造的均衡化、同步化。

    随着制造过程能级不断提升,价值链中的供应链瓶颈越来越显现。企业对供应链协同的认知度会越来越强,也会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其涉及多个企业的协同,难度大大高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改进与提高的速度与质量将难以做到与制造业同步发展,必将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在一些企业里甚至会制约制造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越早看到这个瓶颈,越早打破这个瓶颈,制造业升级的效益会越好。

    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要真正做到“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供应链协同的水平也必须相应大幅度提升。任务重、时间紧,企业一定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现在起,转变观念,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与供应链伙伴一起,将制造业引入供应链协同的时代,配合完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实现2025的宏伟目标发挥出供应链应有的作用。

3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