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讨论商业模式话题
我不认为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都是奔着科研去的,凡是从商的公司,从投入第一笔资金开始就已经想好了第一种盈利的模式。在我们国家,由于技术型驱动的公司并非主流,大部分的人工智能公司都是在场景化下去解决一个具体的商业问题,从而试图盈利。
举个例子。之前锤子手机发布会上,有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三角兽”可谓出彩,其提供的功能“BigBang”功能也深受锤子粉丝的喜爱。三角兽事实上做的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产品,他们拥有一支几十人的顶级算法工程师团队(许多人和我曾经是同事~~),但是他们并没有只做一个“小黄鸡”聊天机器人就了事,而是通过聊天技术的积累,开始为各种B端企业提供聊天引擎,而且每一次服务的合作都是付费的,其盈利模式也就可以窥斑见豹了。
当大公司组建团队去做人工智能时,更是会提前考虑商业上的价值。没有哪一家公司是随便就跳进来做人工智能产品的,哪怕是BAT,也是在结合自身业务的基础上来搭建人工智能的团队。百度会因为用户数据的拓展而开发DuerOS,阿里也会因为需要提升交易额而去做它需要做的人工智能。
除了商业盈利目的之外,商业意义的另一层含义是对未来的投资。企业介入未来技术的研发工作,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确保其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作为科技性质的互联网公司,技术一定是最后的竞争壁垒,人工智能技术的积累对于任何一家有研发实力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值得投资的,无论早晚。
四、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产品分类?
现在,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产品的分类。
我对人工智能产品进行了一个二维坐标系的划分,具体如下:
从产品的视角,全面概述人工智能
从产品的视角,全面概述人工智能
在今天,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都可以落入到这个坐标系中,下面我对这个坐标系进行一个简单的解释。
1、To企业服务VSTo个人产品
企业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oB业务,而个人产品更多是我们常说的ToC业务。ToB解决的其实是一家机构正在面临的经营中的问题,而ToC则是在为一群特定的用户提供一组具体的功能。
我们举几个例子。
国内有一家公司叫做“第四范式”,国外也有一家类似的公司叫做“Palantir”,他们都是典型的ToB型人工智能公司,他们的产品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结合企业自身的数据和特征进行产品的落地和实行,我们不能简单说他们是外包公司,更应该说他们是PaaS+SaaS的结合体,通过其自身云端的技术模型,结合企业的情景来解决问题。
亚马逊的Alexa、微软小冰、Siri、度秘,这些产品都是ToC的典范,他们是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是通过其自身的产品迭代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2、存量业务VS增量业务
存量业务所对应的是已经成熟的产品模式,而增量业务是创新的产品模式。这么说可能会比较抽象,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1)存量业务
比如说搜索引擎,我们过去十几年使用搜索引擎时,最习惯的交互方式是,输入关键词,然后迅速出来一大堆的搜索结果,我们从被高亮的结果中选中我们最想要的那个,从而完成搜索。有时候一次搜索没找到结果,还得再来搜一次。今天,必应搜索在美国正在尝试一种新的产品,通过聊天对话的方式来完成搜索。简单说,就是问机器人一个问题,机器人迅速从所有问题中找到最可能的一个结果给你,如果错了,就继续在聊天对话框中提问。这个技术的难度在于对每次回答结果的精确性要求非常高,而且多轮对话之后能够通过上下文动态提升准确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存量业务,因为搜索业务本身并没有改变,只是加入了人工智能产品,从而使得搜索业务变得高效。
再比如亚马逊在美国推出的AmazonGo,也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快速购物的效率,所以也是一个存量业务。
(2)增量业务
增量业务通常可以直接对标为创新型应用,是过去很少有人尝试过的一种新的产品模式,或者从来就不存在过的新的场景。
比如Siri,GoogleNow,Cortana,他们都属于增量业务,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用手机做语音助手,他们都属于这个领域的创新者。这个领域中还包括国内的图灵机器人、出门问问、助理来也等等。
再比如自动驾驶产品,它可以算作是存量业务+增量业务。因为自动驾驶不能算是在驾驶舱放了一个会开车的机器人,而是完全改变了汽车的形态,自动驾驶的未来就是不再有驾驶员,甚至连交通事故都可以避免,这种创新有可能改变整个汽车行业的未来。
其实,当我们认真去梳理人工智能产品分类时,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产品都会落到“增量业务”这个象限中,因为增量代表创新,创新就容易突破现有的业务束缚,其改变的价值有时甚至很难估量,但是这并不妨碍如此多的公司投入其中。
到此为止,我们大致就可以站在产品的角度对任何一款人工智能产品进行如上的归类了。
3、人工智能的产品形态
但是到此为止并没有结束,我还想多谈一个话题:人工智能的产品形态。
当我们回首来看已有的人工智能产品时,我们会有一个很强烈的认知:人工智能产品似乎没有什么端的概念,更多是一种服务的概念。我们很难定焦Siri的端到底是什么,可能就是一个麦克风,也可能是一个App,而自动驾驶产品就更难以定义其端是什么了。
其实端是什么并不重要。我认为在未来也许就没有端的概念了,智能硬件的普及会使得任何可以与人接触的地方都可以成为人工智能产品的承载,也许是语言交互,也许是体感交互,甚至也许是脑电波交互。端不再是关键,而自然的交互方式才是关键。
五、回答几个看待人工智能产品化的问题
聊完上面的几个话题之后,我们开始回归产品经理的工作中来。
1、人工智能产品经理需要拥有什么能力?
首先我们回答:人工智能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
其实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产品经理到底要不要懂技术?》。在那篇文章中,我着重表达了一个观点——产品经理不需要了解技术的实现细节,但是需要有产品架构的能力和产品逻辑的能力。相应的,在人工智能的产品中,我们也不必清楚地知道DNN的细节是什么,深度学习到底是怎么学习的,而是需要知道,技术的模块是什么,用户的场景是什么,如何通过产品经二者结合起来。如果你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到技术模块的细节,那么你可能才需要稍微学习一下技术的大概模块逻辑而已。你并不需要懂得技术是怎么实现的,那不是你工作的核心。
其实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的产品经理与其他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没有本质的区别,我在前一篇文章《运营驱动:一个懂得“运营”真谛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互联网人》的文末讲述了我此前在微软小冰的一段工作经历。微软小冰在产品上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核心聊天CoreChat,另一部分是场景化的运营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产品经理拥有强大的产品架构能力、逻辑能力、场景化能力、功能交互设计能力、运营能力、甚至是BD的能力,这一切看起来和其他领域的产品经理并没有太多不同。
所以,对于人工智能产品经理而言,需要拥有的仍然是最基本的产品能力。
2、人工智能的风口值得追吗?
答:值得。我如上的描述,不言而喻。
3、人工智能产品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理论,叫做“100,10,1”,可以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100,10,1”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
100:幻想100年以后的世界回因为人工智能变成什么样的?
10:设想10年后人工智能会在哪些领域完全取代人类?
1:思考1年中,哪些行业会在人工智能下受到直接的冲击?
结合对未来的畅想,如果我们要去做人工智能产品经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其实,在一些行业已经开始涉及人工智能的部分功能,比如医疗行业的智能辅助诊断决策系统,比如汽车行业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比如金融行业的人脸识别技术。
六、总结
当下的人工智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只有极少数的功能会被极少数的用户使用到,这更像是一个试错尝鲜的过程,任何新的技术都是一次产业变革的驱动,无非是大变革还是小变革之别。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革无疑是巨大的,无论从人机交互上,还是互联网效率提升上,或是单纯从创新上来看,人工智能都会对未来人们生活、商业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早晚都会不得不关注到人工智能领域中来,正如10年前的产品经理不得不开始从PC向智能手机领域转变。
也许未来,会正如电影《HER》中所描述的那样,人类与机器人终将和谐共存,许多需求的满足会通过人工智能来达到,甚至是生理上的需求。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