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智能生产

施炜: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痛点与难点

发布时间:2016-06-02 作者:施炜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关键字:制造企业 国际化 
“障碍”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中国制造企业自身管理基础的薄弱和能力的欠缺。

  第五,资金筹措。中国制造企业绝大多数起点低、起步晚、家底薄。在产品大步迈向国际市场的同时,需以“国际化”的思路,与国际资本市场有深入的互动。TCL前后四次上市,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上获得了雄厚的资金;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也运用了一系列资本市场“技法”,节约了现金支出。

  第六,组织延伸。这是产品对外渗透的保证。除了到境外设厂(例如格力在巴西开办空调厂)之外,设立国外销售组织十分重要。完全依赖国外流通网络,既受制于人,也不可能支撑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凭借自身“国际化”的销售机构及团队,在主要的国际市场上逐步建立覆盖面广、渗透程度较深、可控性较强的销售网络,对一些企业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必由之路。此外,向国际市场的组织延伸,是避开多种非关税壁垒、获得所在国支持的有效途径。

  第七,管理对接。走向国际的中国制造企业在管理上必须与国际通用的、主流的管理规则衔接、契合。总的来说,现在还不是谈论“中国式管理”的时候。用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话说就是,引进国外企业管理制度、流程、方法,不怕“削足适履”,“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并有所斩获,关键不是“进入500强”的雄心壮志,而是虚心、扎实地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打好自身的管理基础。

  第八,人力资源开发。以“国际化”为方向和己任的中国企业,应构建全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概略地说,它有三个要点:一是“推出去”,即把国内人才推向国际市场,大胆地让他们“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二是“请进来”,即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外籍技术、管理人员到国内工作;三是“当地化”,在境外聘用当地人才。在国内、国际人才一体化的同时,用包容、开放、理性的心态以及符合普遍规律的管理理念,解决跨文化管理问题。 

4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