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智能关联技术
构件关联是实现整体联动的基础,其基本思路体现在如下3点。
1)布设整体轴线,用以驱动总体尺寸变化。
2)构件具备截面、起始点和结束点等关键特征;构件的起点、终点和轴线进行绑定;轴线改变驱动构件改变。
3)构件之间设置“接触链”,存于数据库当中,当构件位置变动时,自动检测相关构件的变换,然后自动调整参数改变位置和形状。
2.1 轴线和构件的关联
轴线在X,Y,Z3个向分布,轴线与轴线相交位置设置工作点,轴线的变化驱动工作点位置的变化,轴线的数据结构定义为:
构件起点和终点的数据模型定义为:
例如,如果A&2&20表示的空间点为(0,70,0),则A+100&2-50&20代表构件的起点或终点位于(100,20,0)。
以轴线相对位置的偏移来表示构件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则使构件和轴线相互关联,轴线的变化则自动驱动构件的变化。
2.2 构件之间的关联信息
构件与构件之间因为焊接或者栓接而确立接触关系,则这种接触关系的集合就是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接触链”,图2是构件的接触模型,B1在左侧与C1连接,右侧与C2连接,中间与B3和B4连接。则对于B1而言,C1和C2是其左、右端,B3和B4与其连接。
B1的左、右端接触数据结构可定义为:
B1的连接接触的数据结构可定义为:
3)调配接触模型之间的接触链,保证其能够根据接触关系联动变化。
图3是支撑和主梁的连接,则主梁相当于图2中的B1,其LREND的具体数值为(“BL_1”,“340*20*680*20*2700”,0,O,0,NONE,NONE,0,YES,“ANGLE_5”)。如果支撑“BL_1”的参数发生变化,通过更新则会自动驱动主梁的参数发生变化.相应于图2中,如果Bl的参数发生变化,则会驱动B3和B4的参数发生变化。
图2 构件的接触模型
图3 主梁和支撑的接触三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