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智库 > 观点评论

《日本制造白皮书2017》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25 作者:佚名  来源:知识自动化
关键字:日本制造 制造 
本月,日本经济产业部等三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日本制造白皮书2017年》,“中国风险”再次成为值得关注的主线。日本对崛起的中国制造,已经不仅仅是“怕”字的意味,更有“躲”的成分。“打不起还躲不起吗”,此间放在这里其实并不太适合,却又是值得别样琢磨。

    “中国+1”,希望去中国化
 
    这个看上去令人喜滋滋的名词,代表了一种日本制造界看待中国制造环境的一个决定性态度。
 
    2011年,日本赫赫有名的大和证券集团旗下的智库大和研究院基于JETRO 的2010年公布的对中国的调研数据,提出了“China +1”,也就是为规避中国风险,不能仅仅依赖中国,需要将在中国的制造基地,向亚洲各国转移。
 
    在其原始定义中,使用的术语主要有:
 
    ☆ China risk,解释为中国的不确定性。源于生产、销售、雇佣与劳力、投资环境、经济、安全风险,及其社会、政治等;
 
    ☆ China plus one、China +1;
 
    ☆ “中国離れ”即离开中国。为规避中国风险,不能仅仅依赖中国。
 
    所谓“中国+1”战略,就是日企在中国继续进行投资贸易,却不将资本集中于中国,而是同时在另外的国家平行开展一定规模的业务。
 
    换言之,在中国“脱实向虚”,远离实体经济,大力发展贸易。
 
    日本制造业很认真地对待了这样一个假设。大和研究院还曾经发布了假定中日贸易停止一个月的模拟报告,根据此报告,出口至中国的日本国内生产将减少2.2兆日元。特别是在机械、电器、化学制品、钢铁、运输设备和其他制造业产品的这六大领域将受到巨大打击。
 
    全球性制造的回归
 
    特朗普以一种粗鄙的手段、毫不掩饰地要求通用、苹果等各大制造业公司回归美国本土。这并不是特朗普的独角戏。
 
    日本经济产业省2016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的日本制造业企业中,有11.8%的企业(样本数为834个)在过去一年间曾将生产基地转移回日本国内。这一比例与之前的调查基本持平。
 
    特朗普是颇具喜感的另类领导人:他直接说出许多“政治实话”——他带我们重回《皇帝的新衣》的童话中。只不过这次高喊真相的,是皇帝本人。
 
    日本政治家没有喊出“回归日本”这么明晃晃的口号,但日本制造业“回归”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仍在继续。而从转移的原地区来看,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大陆以及中国香港转移回日本国内的制造业企业占比最高。中国引以为豪的“世界工厂”正在受到强烈的侵蚀。
 
撤回日本国家或区域占比
 
图4 撤回日本国家或区域占比
 
    《白皮书》就2006~2016年日本企业在日本、中国和东盟3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生产基地的转移趋势进行了图形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日本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的步伐有所放缓,从中国转移至东盟以及一部分企业转移回日本国内的趋势较为显著。
 
    将生产基地从东盟转移至中国的日本企业数量很少,但从中国转移至东盟的企业有所增加,因此日本企业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战略部署”正在发生较显著的变化。此外,还有一部分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从东盟转移回日本国内。
 
    制造业回日本
 
    《白皮书》将日本制造业企业“回归”的主要背景,放在了“汇率因素”和“人工费”的上涨。此外,还有企业指出了“品质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在“人工费”上涨方面,中国的工资涨幅高于东盟,而且其工资水平已相对较高。
 
    当然还有《白皮书》难以明面上陈述的原因,就是双方的合作跟政治环境相互过于依赖,它是两个国家的政治情绪、民族情绪最容易挤压的地方。
 
    而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日本制造业企业从“中国+1”这一战略出发,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至越南等东盟国家,甚至转移回日本国内。实际上,将日本制造业企业在日本国内和海外生产基地的设备投资相比较可以看出,与日本国内设备投资不断增长相比,海外设备投资已有所放缓。
 
    据统计,2016年,日本企业海外设备投资的比率相比2015年继续下滑。
 
    作为日本制造业企业“回归”国内的原因之一,海外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海外生产基地的设备投资受到抑制。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业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全球化的视点出发,努力挑选“最适合”的生产地点。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日本国内的商品销售方式的变化。网络购物和电视购物等无店铺的零售出现迅猛增长,改变了销售方式。工作日的晚间成为销售高峰,在大城市圈,商品次日就可以送至顾客手中。对于顾客来说,商品何时送到变得重要。如果在中国生产,商品需要两三周的时间再抵达仓库,显然企业将很容易丧失竞争力。 
 
    别忘了,日本即使经济增长缓慢,仍然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巨大市场。因此,即使单纯旨在扩大日本市场份额所带来的制造业回归,也并不令人意外。
 
    这种“地产地消”概念正在开始变得流行,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消费也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制造趋势。例如本田摩托车业务在2015年把在越南生产的排量50cc以下的小型摩托车(面向日本市场),转移到日本国内生产。关于产品制造的选址而言,“在销售地点生产”,一直被认为最为理想——最原始模式如“前店后厂”倒真是这种模式的极致。
 
    不过,即使作为“中国+1”的备胎,诸如缅甸、越南等受到日企广泛关注的东南亚新兴国家,不仅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而且存在宗教冲突等不确定因素。
 
    外境投资想要完全地转移到这些国家,恐怕也绝非简单的经济问题。
 
    提出“中国+1”的大和研究院在2016年2月提出,日本在中国制造基地向ASEAN各国转移的“中国+1”有减缓的趋势;
 
    而在2017年5月,则进一步指出,排名转移国家之首的越南,存在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带来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的风险。
 
    很显然,中国不是一个想躲就能躲开的区域。在今年年1月份,瑞穂(MIZUHO)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高田基于数据分析指出,“中国+1”是日本人对中国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存在重视替代中国存在的浓厚色彩。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不管日本是否喜欢中国,“中国+1”未必现实,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太强,中国的存在感很大。
 
    中国+1=?
 
    日本制造有计划撤退中国,不是一个中日双方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多边区域的制造问题。面对“中国+1=?”这样的看上去简单的算术问题,需要统筹考虑日本制造这种“又怕又躲又急”的心态。而《日本制造白皮书2017》正在用看似随意的篇幅,又粗又重地挑战着“Made in China”这样一个关于产地的问题。
 
2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以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相关资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