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视点

控制智能制造投资质量 | 从评价参考模型出发

发布时间:2018-01-16
关键字:智能制造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企业积极参与相关技术产业布局和转型实践。但也存在发展智能制造缺乏阶段性目标指引,没有清晰的发展路径等挑战。因此亟需客观、专业的能力评估,从而辅助企业完成落地方案规划和实施指导服务支撑。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企业积极参与相关技术产业布局和转型实践。但也存在发展智能制造缺乏阶段性目标指引,没有清晰的发展路径等挑战。因此亟需客观、专业的能力评估,从而辅助企业完成落地方案规划和实施指导服务支撑。
 
准确把握智能制造的方向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压力有二。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消费整体都在放缓,同时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功能等要求越来越高,对供给侧提出了结构性转型的要求。二是成本快速上升。受到需求变化以及内部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国内制造业整体上面临成本快速上升的压力,新增成本因素包括材料、人工成本的上涨、对质量、安全、环保控制带来的成本上升,以及需求快变环境下产品平均生命周期缩短等。
 
    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要实现转型,尤其应关注“敏捷”和“精益”。
 
    “敏捷”是指企业应适应市场的“拉式”特征,寻求更快更准的市场洞察,并提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能力、生产能力、交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精益”是指企业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人、机、物等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减少浪费,追求效益最大化。
 
智能制造是目标还是路径
 
    智能制造首先要服务于制造业转型的大要求。企业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智能制造,特别是要区分“智能制造”和“制造业智能化”两件事:一个是目标,一个是路径。智能制造是发展目标,是以实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描述的“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生产方式为标志;而制造业的智能化是发展智能制造的路径,是一步一步向着智能制造的目标迈进。工业智能技术,如“一硬”( 感知和自动控制)、“一软”(工业软件)、“一网”(工业网络)、“一平台”(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的合理部署应用,可帮助制造企业进一步提高敏捷能力,并降低精益制造实施和管理的成本。
 
    因此,企业最好把推行“工业智能技术+敏捷精益制造”作为实践智能化转型的总体方向,一步一步达到智能制造的水平,而不是一蹴而就,直接对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最终状态而盲目上系统、上设备。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智能制造发展策略,选择什么样的工业智能技术,应取决于企业具体面临的市场挑战情况,以及企业已具备的基础和信息化能力水平。
 
如何提升企业实践
 
    要实现智能制造的成功率,一是对自身现状的短板要做到精准认知,宜从外部引入第三方服务确保现状评估的客观性,确保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投入始终围绕自身能力的提升,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对发展愿景和路径要做到分阶段确认和合理规划,切忌好高骛远或人云亦云,要确保每阶段愿景都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并且是可实现、过程可控的,做到智能制造发展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能力。
 
    三是对发展过程建立监控机制,最好是引入利益无关方对已实施的各智能制造项目进行监理控制,确保企业智能制造实践方向不偏离,投入不打水漂。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现状,一套合适的能力评价参考模型,是非常重要的。赛迪灵犀的智能制造评价参考模型,是从产品竞争力和供应链竞争力两个视角出发。在企业的不同结构层级中,考量工业智能技术对敏捷和精益制造的赋能,结合人、战略等其他要素配置情况,综合评价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水平。
 
业务维度
 
    制造是以企业的组织方式,将制造资源转化为工业品或消费品的过程。按照上述业务本质,最符合企业业务流程的思路就是将制造企业解构为三个基本维度:一是企业组织,二是供应链,三是产品。企业组织包括企业层、部门/车间层、产线层、设备层四个层级;供应链则包括计划、采购、制造/委外、配送、退货五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商业服务流程;而产品则从市场、设计、工艺规划、生产工程、生产/交付、使用/服务、退市/回收等七个环节,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 
 
    1
 
    图1 智能制造的整体模型
 
    对于面向终端消费者用户的行业,如消费品制造行业,多变的消费需求与不断产生的新技术导致产品更新频繁,需采用快速创新循环策略,时刻以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反馈为导向,及时调节产品的研发及工艺规程,并在产品设计、工艺规划、生产工程等环节快速循环迭代。而对于面向企业的行业如装备制造行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较稳定,产品的研发和服役周期较长,研发方向及工艺规程较为稳定,一般不需要快速迭代,但重视产品的服役期内的维护和服务支持。
 
测评元胞
 
    测评元胞是智能制造实践中敏捷和精益思想的体现。在每一个映射单元中,按照元胞的拓扑结构,从目标、要素、执行闭环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 
 
    2
 
    图2 敏捷与精益的载体
 
    目标。制造企业应始终追求生产效率更高、产品品质更好、资源消耗更少、市场响应更快、环境影响更小、生产成本更低,以最优化的方式向最需要的用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为用户、企业自身及员工、以及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与各个层级,考量各个环节和层级中工业智能技术对企业改善效率、质量、消耗、敏捷、环保、成本六项指标的赋能情况。
 
    要素。每一个生产或服务环节映射到企业的各个结构层级中,都会涉及相应的人员、设备、物料、工艺、环境。在进行完善和改进时,应当综合考虑这五项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人、机、料、法、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五要素,被进一步拓展到效率、质量、消耗、敏捷、环保、成本的管理上,从而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执行。秉承持续改善(Kaizen)思想,通过策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步骤的滚动实施,以每个映射单元的PDCA循环渐进来推动企业整体持续提升。
 
评价方法
 
    评价过程将产品生命周期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及环节间的交互,分别映射到企业结构的不同层级,处处考量评价是否使用了合适的工业智能技术,对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赋能。具体分为八大能力测评单元,30个评价模块,全面、科学评价企业智能制造优势和短板。 
 
    3
 
    图3 企业智能制造评价模块
 
    基于能力评价结果,可帮助企业准确定位当前所处能力阶段,衔接国家战略方向,合理设定“数字化+敏捷精益”、“物联网+敏捷精益”或是“智能化+敏捷精益”的发展战略,并进一步帮助企业围绕其业务提升的迫切需求,规划设计与能力水平相适应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引导资源投入,合理采用工业智能技术,实践敏捷和精益制造,提升竞争力和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