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新者来说,认识到机遇的重要性是第一个层次;认识到需求的重要性是第二个层次;认识到需求分析的困难性和复杂性,是第三个层次。
最近我注意到:不论是数字化还是信息的互联互通,都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其实,把各行各业成功创新的经验总结一下,最重要的一条都是需求导向。强调需求导向,本质上是反对技术导向、方法导向;反对“为了展示锄头却忘记种地”。
然而,我很早就注意到到,人们对“技术导向、方法导向”的意愿是如此之强。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后来意识到:这种观念来自于对科技发展过程的肤浅理解。我常对人说:从事技术创新的人要抓住历史的机会:爱迪生抓住了电的就会,发明了电灯;卡尔.本茨看到内燃机的机会,发明了汽车;现在搞智能制造就要抓住互联网的机会——这些观点显然是正确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人的认识肤浅了。
如何理解“肤浅”呢?认识的肤浅就是所谓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知道:学者要学会认字。但学者的水平却不能用认字的多少来衡量。所以,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并不是大学问家。当人们“认字”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关注其他能力的培养了。按照哲学的观点: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
同样,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必须对现代技术有所了解。当人们对技术本身有了一定了解后,能否抓住历史的机会,问题的关键就会转移到对需求的理解上。能抓住历史机遇的人,往往不是对技术本身最了解的人。我曾经观察到一种现象:企业搞得好的人,很多是学历不高的;优秀的CIO,很多不是IT相关专业毕业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很多企业中,这句话已经成为共识、被领导反复强调的。然而不幸的是:“凡是被反复强调的,都是没有搞好的”。仅仅在口头上重视需求是不够的。这时的关键是要更深刻地理解需求。也就是说,“不仅要知其二,还要知其三”。
重视需求,首先要理解需求。需求有几个基本属性:明确的程度、强度的大小、涉及的范围和场景等;需求还会涉及到很多层次和利益相关者;涉及到人、组织和技术指标上的各种矛盾。如果不花力气把这几点弄明白,“需求导向”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我发现:企业的很多地方的问题都在这里。于是,口头上说的是重视需求,其实是被“需求模糊”这个“玻璃墙”给挡住了、工作进行不下去了。
“只知其二,不知其三”也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当领导强调“需求驱动”、强调“技术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时,实际上会导致急功近利。当然,“急功近利”有其合理的成分;但“近利”是很容易枯竭的。于是,“急功近利”很可能会演变成“杀鸡取卵”、“阳奉阴违”、“浮夸造假”;最终弊大于利。
一流企业创新非常重视寻找技术的“蓝海”。这是从深刻分析需求开始的。深刻分析得到需求,往往不是直接需求、针对的也不是直接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对需求的研究深入了,企业就可以掌握比较主动的先发优势。
要重视需求,就要为需求分析创造条件,而不仅仅是口头上强调。某些企业不把需求分析当做工作量、对前期研究没有资金支持,这能叫重视吗?
总之,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肤浅的认识会把人和企业带入“悖论”之中,这是必须防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