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想法”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奇迹,它们究竟是怎么来的?
如果一个现象、一个产品打动了我们,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它是从哪儿来的?是怎么想到的?谁又将这个想法变成行动的呢?追溯起来很有意思。
用原理实现新技术
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有经济学家认为,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采用一个新的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
国外一家企业发明了一款电子眼镜,可以让盲人看见世界。科学家发现,人能看见外界并不是通过眼睛,眼睛只是外部图像的接收器,而成像则在大脑。盲人的眼睛丧失了功能,但大脑成像机能还在。这家企业开始思考,有没有别的器官可以将信息输入大脑?
后来发现,人的舌头底下是最敏感的区域,他们在盲人的舌头底下夹一个电子器件,盲人就能据此看见外界了。
这就是运用一个原理解决一个问题,从而使新技术诞生的过程。所以,原理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想法被平移到另一个行业
一名以色列国防军研发部门的中将,提出做一个反火箭弹系统的想法。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准确测算出敌方的火箭弹;
第二,制造出比敌方速度更快的火箭弹;
第三,选一个最佳角度撞掉敌方的火箭弹,同时不会对生命财产造成任何威胁。
然而,这三点都没有现成技术,刚开始他的首长不同意。后来,他找到了当时的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在总理的支持下,这项研发成功立项。不久后,一个有名的以色列反火箭入侵系统诞生。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过去警报一响,以色列民众纷纷躲进防空洞。使用该系统后,警报一响,民众不跑不躲,反而抬头拿着手机拍天空,因为他们坚信一定能打下来。更有趣的是,这名中将把这套系统进行改良,做成微型导弹放在血管里打血栓。
所以,如果一个想法提出者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一个想法通常可以通过举一反三,被平移到很多不同的领域,解决更多的问题。
从1到10也能诞生“原创新”
《从0到1》一书作者将从0到1的纵向创新叫“科技”,横向创新叫“水平复制”。在我看来,从0到1固然了不起,但从1到1亿也同样了不起。
因为水平扩张没有原发性创新,很多人就认为,水平扩张不是创新,这是错的。创新都是从仿造开始的,原创新也可能是从1到1万,从1到1亿当中发生的。
例如:原来的刮胡刀是折叠式的。这种刀不能给自己刮,这意味着需要雇人来给自己刮,所以很多人用不起。但为什么刮胡刀没有消失呢?
因为出现了一个人,坎普·吉列(后来成为吉列公司的创始人)是巴尔的摩瓶盖公司的一名推销员。1900年前后,他所在的行业曾掀起过一次性包装的变革。坎普·吉列在刮脸的时候受到启发,把折叠式刮脸刀一拆为二,刀片是一次性的,而刀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客户。这样,大部分人就能刮得起胡子了,但他们每个礼拜都需要购买刀片。
刚开始,他一共卖了50个刀架,91个刀片。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想法不成功。后来他说了一句话:只要男人的胡子还在长,我这个想法就可能成功。
机会来了。美国派部队上前线参战,他以成本价搭上运费卖给军队。后来,军人带着刮胡刀从欧洲战场回来,竟都变成这款产品的推销员了。现在,吉列的产品已经占领美国刮胡刀市场70%的份额。
吉列创造了一个营销模式,原来很多产品是可以拆开卖的。刀片刀把模式,后来惠普把打印机和墨盒分开卖的模式,还有今天一台计算机变成简单的终端,让几亿人持有,同时把大型计算能力集中到主机和云上,背后都有这个想法的影子。
精密制造和创意的结合
很多年前,瑞士依靠百年打造的精工制造的手表业,差点被日本公司打败。那时,因为石英表被发明了,瑞士人不为所动。虽然日本在制表业是后起之秀,但是其生产便宜、新式的东西,很受市场欢迎。
后来,日本企业要收购瑞士表芯的工厂。该工厂领军人物尼古拉斯.哈耶克挺身而出,在他的带领下重组了瑞士制表业。而他能成功扭转局面,靠的就是一个想法。
尼古拉斯.哈耶克认为,手表不仅用于计时,它已经构成人整体形象的一部分。他首次提出,将手表的功能性和美、时尚等元素结合到一起。
这家公司就是后来蜚声世界的Swatch,现在总店位于中国上海外滩,同时还是其全球艺术中心。该中心设置了一个奖项,全世界有创意的人都可以把想法投给它,如果创意被选中,就可以被邀请居住在上海外滩长达半年时间。其间,被邀请者可以进行自由创作,Swatch则负责所有花费。而要求是:来的人留一件东西,例如一双拖鞋,一只用过的碗。
依靠将创意、时尚元素和瑞士的精密制造相结合,Swatch的销售额重新赢回了亚洲市场。
想法的生产并非灵感,而是体系化
美国有一个计划——利用脑力来重振生产力的生产行为,其基本模式是围绕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室,再把风险资本引进来,同时由政府国防部买单,组成一个四面八方、多样化、高密度的集合体。
纽约州的首府阿尔巴尼亚,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大学、州政府、联邦政府、民营机构、公共机构为一体的科学园。他们希望借此通过脑力开发和市场的结合重振美国的经济。
一群人聚在周围,来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开发一个新产品、搭建一个市场——与之类似的还有德国,比如围绕着奥斯汀校区,周围有密密麻麻的5.5万家公司。
值得提醒的是,想法的生产已经不是某一个聪明人的灵机一动、随心所欲,而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
想法人人都会有,但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想法会变成改变产业、改变市场,甚至改变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呢?
首先,要有高密度、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小环境。在这里,人们都认为这件事情值得做,都鼓励你不怕失败,要勇于尝试。这个条件很重要。
当很多想法冒出来时,哪些想法是有意义并且可以被实践的呢?要经过打磨、筛选、精炼。原来自发、分散的想法,要逐步变成一个成体系的生产过程。一个想法,需要在一种氛围当中,逐步打动很多人,不断成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将想法变成行动,行动变成产品,最后变成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