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
“曾经,一支圆珠笔引发社会舆论广泛热议。难免有人会问,我们已在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讯、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何却连一支小小的圆珠笔头都造不出来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协常委徐晓兰表示,“圆珠笔之问”发生之时,她带着同样的疑惑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制笔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国产化问题”专题调研。
在3月9日,她带着圆珠笔的话题出现在人民大会堂,让其再次回归公众视野是因为我国在制笔产业核心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徐晓兰介绍,早在2010年,我国就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400多亿支笔,占全球市场80%的份额,为全球人均提供了6支笔。但令人尴尬的是,我国虽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却长期处于制笔行业价值链底端,制笔的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加工设备高度依赖进口。以圆珠笔为例,90%的笔尖球珠来自进口,80%的墨水也要从日韩等国进口,笔尖球座体的生产设备更是全部从瑞士、日本等国进口的。更让人揪心的是,由于不具备生产笔尖球座体所需的易切削不锈钢线材的能力,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我国每年仍需进口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在全国政协的积极推动下,2011年科技部拨专款5000多万元对圆珠笔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进行攻关。历经5年的不懈努力,已有三项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一是攻克笔头钢材生产技术。国内企业完全掌握了笔头钢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2016年1~9月份,已成功生产出120吨合格的笔头钢,开始在国内知名笔头加工和制笔企业进行推广应用。
二是笔头生产设备取得突破。已成功研制出24工位笔头机,在国内投入应用的同时,还出口马来西亚。
三是国产墨水逐步推广应用。中性、水性、中油圆珠笔墨水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水性、中油圆珠笔墨水已实现了批量替代进口,并开始出口。接下来,这些成果将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以实现从“有”到“好”又一次飞跃。
“这既是制笔行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的一小步,又是科技创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方面迈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