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一次人口高峰出现在1962~1974年,每年出生2500万人左右。他们中学毕业时,高校和中专每年招生在100万人左右,故而这是个以蓝领为主的群体。如果按照60岁退休算,2022~2034年的退休人口将接近3个亿。期间每年就业的年轻人大约在1600万左右,其中大约一半是大学生。故而2034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下降大约1个亿、蓝领可能会下降2亿。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从未遇到的严峻情况。
显然,在不远的将来,几乎每个企业都将会面临员工流失问题;劳动力的争夺战必然拉高劳动力成本;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在艰苦的岗位上工作。这时,提高人均劳动效率、改善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将会成为企业的不二选择:生存抑或灭亡。这会直接推动制动化和智能化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上讲,无人工厂是很理想的,但对许多行业来说,技术难度太大、实现的成本太高,因此未必合适。更合适的做法或许应该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集中监控、移动监控。如果是这个模式,关键可能会包括几个方面:1、尽量减少需要人到现场才能做的事情;2提高监控的稳定、可靠性、保证实时性;3、提高智能化水平,让更少的人关注更多的工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物理侧的稳定可靠是基础。
另外,需要提高劳动效率的,不仅是蓝领操作工,还应该包括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销售采购等各方面的人员。在这些岗位上,人直接要干的活越少,人为的失误、损失和时间耽搁就越少,故而经济价值可能会更好。当机器干的活越来越多时,人类的工作就会成为规则的优化者,从而让机器的活越干越好。
要实现这一点,须将人的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并相关感知和决策的知识放入计算机,推进知识的重用并提升协同能力。可以设想,这项工作一定会遇到相关人士的强烈抵触、一定会说这样的做法既不可行又没必要。这时,需要有智慧的企业家才能推动。但是,一旦高效率的模式在行业中的某个企业取得成功,其扩散就是势不可挡的。因为效率低的企业面对高效率企业的竞争也只有两种选择:学习提升抑或消亡。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二十多年前,有的中国钢铁企业人均产钢五百多吨,有的只产十几吨;当年效率落后的企业,就曾经面临过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