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我要投稿
联系电话:027-87592219/20/21转188
投稿邮箱:tb@e-works.net.c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视点

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怎样培养一个孩子?

发布时间:2016-09-28 作者:兰迪华 
关键字:智能时代 
在次世代幸存,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打破现有认知的束缚。家长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为孩子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财经专栏作家吴晓波不久前去深圳做讲座,他一边讲,一边有一块大屏幕把他讲的东西打在了屏幕上,准确率非常之高。他以为这是听打员的功劳,等讲座完了之后吴晓波去找主办单位,说是想见下那位听打员以表达感谢。但主办方却告诉吴晓波这办不到,因为这位听打员是一台机器。它是国内一家语音公司开发的一套软件,可以在第一时间把讲的话听打成文字,准确率超过95%,这一准确率已经超过全中国所有的听打员的行业水准。吴晓波唏嘘不已,说从此又一个行业消失了。驾驶员,飞行员,营业员……未来一个个行业将被机器给替代。听打员的消失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的结果。而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我们又该怎样培养一个孩子不被机器智能所替代?

    1 家长须首先打破认知束缚

    在次世代幸存,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打破现有认知的束缚。家长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为孩子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面对经营了多年的沃尔玛家乐福等传统企业,以马云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可以用短短几年时间倒逼这些世界零售巨头做出改变;苹果安卓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柯达,诺基亚成为了过去时;微信的出现,使得短信被革了命……马云说,“比聪明,你已经没有机会了。比勤奋你更没机会,你只能比未来。你坚持十年到十五年,不要怕犯错误”。马云的成功当然是不可复制的个例。但他跟别人相比的,不是更聪明,不是更勤奋,而是更具备眼光。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拥有眼光变得空前有价值。每天浸没在巨量信息和被各种话题刷屏,并不会把人变得更智慧。使人智慧精进的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以自己独到的眼光找到有价值的部分。因此,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先让自己变得有眼光起来,进而培养孩子善于独立思考、并拥有自己独立见解和眼光。

    2 让孩子学会经营自己的网络身份

    我们都曾看过“高大上”,有如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短短几天时间就播放量破亿;也有集美貌和智慧与一身的“小清新”网红Papi酱,可以迅速在网络串红成名,身价估值上亿。这些人都善于利用互联网影响力和身份,使得知名度获得几何级数的增长。在未来,网络身份将如同实际身份一样重要。微博、微信号、朋友圈和QQ空间等网络空间,网络身份在智能时代会变成一张名片、一份简历、或是虚拟资本。发言、朋友圈、所用词汇和所谈的话题,都无不在暗示人的态度能力,思维层次,学养内涵,以及人脉关系。孩子们的未来会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互联网世界。孩子在线上线下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在两个世界生活。所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网络形象,打造好自己的网络身份就是在为未来做准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维护自己的网络身份和形象,言传身教,展示自己的能力素养,并在这个过程当中锻炼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善于协调组织的影响力,孩子就会逐步具有在智能时代立足的根基和资本。

    3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兴趣、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天生就具备巨大的学习潜质。因为人类社会任何正常的婴儿都能在一两年内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而成人却很难做到。孩子出生不久就会睁开一双明亮的眼睛对世界充满好奇,短短时间就掌握了极大的信息量。家庭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让孩子一辈子保有赤子之心,热爱学习。高速学习、善于分享、跨界整合将成为智能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能力。善于学习的孩子可以更多地自主选择,接受来自更大范围的优秀人才直接分享的资源,快速深入不同领域,以实现个人从事多个行业的能力,并能把不同行业结合发展,衍伸创新。所以,学习、分享、整合,不仅仅作为技能,也是一种在智能时代生活的基本素养。工业化时代,学一个本事、一个技术就可能一辈子都有用,因此只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小机器,甚至做一个螺丝钉来服务大机器使用就足够了。但是到了智能时代,我们并不知道什么知识和技术才有用,所以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愿望比死记硬背的教育更有效。工业时代只需要固化的线性机械思维模式,但是智能时代孩子需要的是热爱学习,不断学习的大数据思维模式。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并懂得自我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得孩子逐步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迅速分析判断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4 建设亲子沟通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用户思维”的品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最近对北京、黑龙江、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初中生进行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数据,描绘当下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整体现状和大致轮廓,也呈现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参与本次调查的近半数家庭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经济状况属于较低水平。调查发现,在追求更高、更好的教育方面,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具有同样强烈的愿望,并不会因为收入不高就减少家庭教育的投入,经济压力更加明显。调查数据显示,72.08%的初中生报了兴趣班。其中兴趣班除了花费金钱,还占用了青春期阶段本来就非常宝贵的亲子沟通时间,加上家长由于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而产生的“高投入-高期望”,容易引发挫败感,更加易怒,更加容易采取严厉的教育方式。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支出压力大的家庭中,子女学业成就优秀的比例反而较低。也就是说,投入过度带来经济压力,未必能带来子女优异的学业成绩,反而有可能危及亲子关系。给孩子补课不如给孩子补自信、补习惯、补方法。智慧的家长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建设中,多关注对孩子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护,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正面的能量。孩子自身善良正直、健康快乐、热爱分享、热爱付出,就会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因为他乐意为别人提供服务,积极努力帮助别人,所以他才会受人欢迎,受人尊重、信任、喜欢。孩子也才会过得幸福快乐。这也正是互联网的“用户思维”,给他人以良好体验,你才能获得回报。

    未来的智能社会,属于那些具有创意的人,而不属于掌握某种技能做重复性工作的人。上世纪的教育大家杜威也曾说过:如果今天的学习方式依然如昨,我们就是剥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今天的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