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日,来自苏黎世的消息,刺痛了国人的眼球。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正式宣布合作。两个本来是针锋相对的阵营,走到一起了。
一、大伙伴们在一起了
这个消息其实并不突然,去年9月份,工业4.0工作组委员会就跟工业互联网联盟就在一起讨论要素的对标。而这一次,双方认认真真地确认了这件事情。工业4.0平台和工业互联网联盟的代表在瑞士苏黎世会面,共同讨论了各自的体系框架的对接问题。
双方确认两个模型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去年做的初步映射图,已经表明二者的基本要素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双方将加强合作,制定一个保证双方互操作性的路线图。双方还探讨了如何将工业互联网测试床的实践跟I4.0的测试基础设施进行对接,以及标准、体系架构和商业成果等。
二、利益大推手
推动二者的合作,有着极其复杂的利益圈博弈。大家都知道,未来市场竞争一定是生态丛林,谁的生态系统强大,竞争力就更加丰富和完整。从GE和西门子两大主操盘手而言,或许未必希望看到二者的对标与融合,但是更多的工业力量,却看到了这两个工业体系的区别:工业4.0更着重于设计与制造,而工业互联网着重于设备管理与维护。二者单独的框架都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因此像SAP、博世这一类前后通吃的供应商,就会不遗余力地推动二者的合作。实际上,最初的苏黎世会议,就是由这两家组织的指导委员会成员SAP和博世提出来的。
博世曾经参与了工业4.0的体系架构的建设,因此对工业4.0的利弊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们达到了目的,此次会议上海成立了扩大的非正式小组,该小组将继续致力于探索I4.0 和IIC之间各种可能的协调对标。这次非正式探索小组增加了美国思科(Cisco)、德国倍加福等一些单位。西门子终于也半推半就地加入了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的融合之列。然而相比于兴奋的博世、SAP高层管理者和德国联邦政府的官员,西门子管理委员会成员兼首席技术官、工业4.0平台技术总监兼Siegfried Russwurm教授的发言,仍然是非常谨慎的,至少不能算是真诚的。他小心地将工业互联网跟其他各种计划混在一起,认为迈出这一步,不过是全球标准化的一部分。西门子并不打算,刻意去突出工业互联网的特别之处。
西门子的暧昧不明态度,为当下二者合作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
三、中国制造2025缘何落单
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二者为什么可以对话?因为二者在2014年的3月和6月,分别完成了自己的参考体系架构,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for Industrie4.0(RAMI4.0)和Industry Internet Reference Architecture(IIRA)。尽管还显粗糙,但骨架已然成立。顶层架构,就是为了说明各个系统的组成关系和接口标准。这一次是用,美国的工业升级、德国工业升级的想法,全部采用数字模型表达的。而这就是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根本。数字化一切可数字化之物,包括顶层体系架构。
中国制造2025为什么无法加入对话?因为对方的框架是可以模型化的,是数字量;而中国制造体系框架是文档式的,是模拟量。
有无体系,是两个维度的世界,犹如3D和2D的对话,二者看得见,却无法比照。
它给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当下刺痛——如果说还参杂一点复杂的其他情感因素——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宣布了一件事情:未来制造业是军团作战模式,以系统对系统。而中国如果没有顶层框架,仍然是单兵作战,这将是未来真正可怕的事情。
似乎不无安抚的意思,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的执行董事Soley向中国遥远喊话示好,“事实上,德国的“工业4.0”与我们推动的“工业互联网”存在很多相似性。我也注意到中国在推进“互联网+””。他表示,各国不同程度地在工业数字化当中发展出了自身的一套架构。
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表态。要么他错误地理解了中国的形势,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然而我们的媒体却欣喜接过话头,声称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