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布局,欧洲之心的捷克至关重要。上周习大大访问捷克,其总统豪爽地承诺,“我希望捷克成为中国进入欧盟的大门。”随着两国战略关系的确定,中国企业也将向捷克投资更多的真金白银,经济状况良好的捷克制造业将成为中方别有情钟的领域。
实际上,捷克可以说是欧盟制造业中的另类,它跟罗马尼亚为代表的部分东欧国家,制造业份额正在稳步增长。这跟哀鸿遍野的西欧制造业,构成鲜明的对比。
工业4.0,只是德国的。除此之外的欧洲,仍然是工业4.0前夜。欧盟内部关于工业4.0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报告编译自欧盟议会下属的智库,它列出了欧盟工业4.0的成熟度分析,重点考察了工业4.0倡议的可能性和带来的商业范式的变化,并深刻地评估了政府干预的逻辑链。欧盟制造业的1+N格局欧盟制造业现状总体可以概括成以下两个方面:在内部: 制造业地位依然重要;但占总产值比例下降;各成员国制造业分化严重。在外部:全球竞争力仍然领先;但制造业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外包;全球份额加速下降。在欧盟内部,约200多万家制造企业,提供了总就业人口的20%。而这些企业中的一大部分为中小型制造企业。尽管制造业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欧盟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该比重由2000年的约18%下降到2009年的谷底约14%,后逐渐恢复到2012年的约15%。
图1 欧盟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2000-2012
分裂的欧洲制造业,正在蚕食着欧洲的合力。在欧盟成员国中,仅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几个国家的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保持非常有限的增长。在传统制造业强国中,去工业化趋势明显,其中英国下降5.3%,法国下降5.2%,意大利下降4.5%,西班牙下降4.6%。而曾经贡献了世界级品牌如诺基亚、KONE电梯等跨国过公司的芬兰,比重下降的最狠,高达10.2%。心事忡忡的欧洲国家面面相觑。他们惊恐地发现,如果各成员国不积极采取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在全世界又重新掀起制造业新的浪潮过程中,未来欧盟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不言自明。
在制造业份额方面,传统制造业强国中,德国在欧盟中比例由27%上升至31%;而英国份额则由15%下降至10%,排名由第二跌出前三。英国对欧盟的心情,不能不复杂。
图2 制造业份额
欧盟成员国内部制造业份额排名 2000-2012 (%)显然,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在制造业的现状各不相同并且分化严重。一方面,德国同以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为代表的部分东欧国家,正在巩固甚至增长其制造业份额,生产率也继续获得提高。而另一方面,以英法两国为代表的西欧制造业强国,去工业化进程明显,但大力发展服务业似乎正在带来恶果。欧盟政策的演变二战后至今欧洲制造业政策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时期: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的“纵向型(Vertical)”政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的“横向型(Horizontal)”政策。通俗的来说,纵向型政策是“直接动手”,由政策制定者通过特定政策垂直并直接作用于特定行业,领域和公司。而横向型政策则是“看不见的手”,由政策制定者通过构造和提高外部生态环境来间接作用于行业整体。
前者可以形象的概括为“由上至下”的方法,而后者可以概括为“由外及内”的方法。纵向型的主要政策手段有诸如关税,补贴和保护性规定。横向型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制度手段和预算手段,例如建立公私合作机制(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和政策框架(Framework)。在八十年代以前的“纵向型政策”时期,政府主要通过选择和引导特定支柱产业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其中,以航天和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欧洲国家希望籍此缩小同美国在生产效率上的差距。伴随着欧洲的去工业化进程和制造业不断外流至新兴经济体,该政策总体来说被宣告是不成功的。
在八十年代以后的“横向型”政策时期,政府侧重于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基础营商环境,通过构建新的秩序和制度,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产率。2000年,欧盟制定了其第一个十年经济规划“里斯本战略”,提出在2010年将欧盟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然而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重重,欧盟不得不于2005年将该战略目标,退而求其次,调整为以刺激经济和保障就业为主。与此同时,欧盟也启动了数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诸如伽利略计划(Galileo)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另一方面,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通过风投和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企业的做法也为欧盟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0年,欧洲再次制定“欧盟2020战略”。作为“里斯本战略”的延续,主要通过提供更加合理的外部环境来刺激投资,加速新技术转化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制造业,列出了以下六个重点发展领域:
图3 六大重点领域
六大重点领域欧盟工业4.0成熟度分析“工业4.0成熟度”,用以衡量某一个国家对于迎接工业4.0变革的成熟程度。最早由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在其2014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主要包含两个评价模块:行业卓越度(Industrial Excellence)和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分别用于衡量其工业化和信息化现状。
这给了我们观察中国两化融合的最好机会。两化各自的发展程度也就是工业4.0的成熟度,而工业4.0也成为促进两化融合的催化剂。该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权重相同,最高分值为五分。
图4 评价体系
工业4.0成熟度衡量指标根据这种指标,欧盟主要制造国家可根据其对于工业4.0成熟度和制造业占总产值程度被划分为四类:领跑者(Frontrunners):德国,瑞典,奥地利,爱尔兰;潜力者(Potentialists):芬兰,比利时,丹麦,荷兰,英国,法国;传统者(Traditionalists):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意大利等;观望者(Hesitators):西班牙,葡萄牙。
图5 欧盟制造国家的工业4.0成熟度和制造业占比
德国毫无悬念地处于领跑者的地位,而工业4.0将进一步强化德国工业优势地位;对农业倍加保护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则似乎被甩在了更远的后面。矛盾的欧盟该报告在进行总结的时候,不免怀着复杂的心情去落笔成文。看上去,工业4.0对欧盟来说是一项兼顾防守又主动出击的策略:一方面可保护本土制造业,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其全球竞争力,同时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欧盟甚至希望工业4.0能带来意外美好的制造业的回流。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欧盟已经意识到“去工业化”,会导致其原有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产生错误配置。中产阶级由于“去工业化”而被毫无准备地弱化,从而使得劳动力资源原有的金字塔结构逐渐分化为两极结构。
然而,欧盟内部在制造业现状上和对工业4.0的准备度上分化严重。这样的分化导致成员国在政策上产生分歧甚至裂痕:制造业强国希望推进自由贸易,促进出口;而制造业弱国则采取增加贸易壁垒措施,保护本土企业。而“横向型”政策也从侧面体现出,欧盟各成员国在制造业政策上仍然高度独立,各自为政。因此,欧盟层面上的制造业政策也只好伴随着求同存异的无奈,成为各方妥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