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快速深化,信息化呈现出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的新特点。全国信息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实施,微博微信等移动政务服务拓展政务服务新渠道。2015年,信息消费助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智能制造将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移动政务服务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趋势。面对新形势,我国如何解决网络空间行为有效性的问题?如何改善政府一站式服务的问题?如何解决智能制造标准欠缺的问题?如何破解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基于对上述形势和问题的分析,赛迪智库提出将网络空间纳入国家战略、以扩大信息消费为抓手促进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开展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丰富政府网上服务内容、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等对策建议。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活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加速与传统产业渗透,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2014年,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持续扩大,制造业逐步向智能化转型,智慧城市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移动政务服务成为政府网上服务新渠道。展望2015年,信息消费将促进经济社会新发展,中国制造将迈入智能制造时代,智慧城市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城镇化疾病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移动政务应用将开启掌上政务时代。然而,网络空间行为效力缺乏法律法规保护、信息资源制约一站式网上服务、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有待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难以持续等问题仍然存在。
信息消费拉动作用明显
(一)信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信息消费将成为实现内需驱动的有力抓手,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10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611.6亿元,同比增长17.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突破2亿户,互联网流量消费持续高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6.05亿G,同比增长58.6% ;网络购物同比增长39.4%,比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当月增速分别高出33.3、33.6和35.4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至10月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5.6个百分点;10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零售额增长42.3%,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0.9个百分点。这不但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言而喻。
目前,国家层面正在紧锣密鼓研究制订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各地加快开展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预研,FDD-LTE商用牌照的发放进入日程,在我国政策红利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信息消费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将更加惊人,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预计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4年将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有望带动新增消费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将突破3万亿元。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当前,全球正掀起一波自动化技术浪潮,工业4.0时代正扑面而来。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人口红利方面的优势将慢慢消弱并消失,以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未来智能制造业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方式。当前,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正日益成为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元素,驱动着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其中,3D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国产航空项目的原型机制造。国产工业机器人已广泛深入应用于在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种类,涉及诸多制造业领域 ,全国各省市地区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30余家,预计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销量将跃居全球第一,有望在智能工业领域先拔头筹。
大型制造企业集中集成的智能化建设持续深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数字化工厂项目相继启动。很多制造企业也表现出了对云计算、物联网的青睐,特别是航空、汽车、装备、通信等制造行业,不惜重金引进技术,打造新品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日趋明显。2015年,随着3D打印技术研发升级,工业机器人扩大应用,智能工厂加快布局,“中国制造”将向“智能制造”转型。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衍生出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缺、住房不足、看病难、失业率高等问题。智慧城市的出现,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城镇化疾病,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自住建部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从概念和模型阶段全面进入规划、建设和实施阶段。智慧城市试点达到193个,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其中,有的是综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如,“智慧深圳”、“智慧南京”等;有的是围绕自身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如,“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统一。
从国家发布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和各地发布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以及正在实施的重点项目来看,我国将加快行政服务、家庭网络、智能城乡、医疗保健、生态系统服务、智能交通运输产业、能源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服务项目建设步伐,将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带来的上述问题。据IDC预测,未来10年,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2013-2015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可见,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将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移动政务服务将开启掌上政务时代
以移动终端办理业务的移动政务充分满足了公众无处不在的服务需求,作为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新途径,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体验到移动政务带来的便捷、高效,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2014年9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网信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积极运用即时通信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工作。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新媒体实验室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0月31日,我国政务微信总量已突破1.3万个,发展为39种职能细类。其中公安、共青团、政府办、医疗卫生计生、党政新闻宣传、检察院、文物旅游、科教文体及法院等10类政务微信数量居多,占据总量的69.15%。
在国信办力推移动政务服务的背景下,伴随技术的进步,微博、微信平台将逐渐成熟,移动政务服务功能也将日臻完善。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以及3G、移动寻址技术等技术成熟的推动下,预计到201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将超过8亿 ,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将超50%。从国家政策支持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掌上政务新时代即将开启,发展趋势显而易见。
行业亟待标准与规范
(一)信息网络空间行为亟待法律法规规范
当前,网络应用正在向深层次发展,很多网络行为亟待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但目前,我国网络治理的法律进程总体落后于网络空间的发展,某些在实体空间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太适应互联网发展实际,在实施过程中效率不高;有关互联网的执法行为往往遭遇灰色地带,出现法律无明文规定、法律模糊、存在法律冲突等问题。例如,网上投票、网上举报、网上博彩、网上办公、网络会议、电子发票等的参与主体身份确定以及该网络行为合法性界定,网络犯罪、垃圾信息等不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等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极大地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只有这样,网络空间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转移到网络空间中。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如果能够依据法律制度认定行为的性质和有效性,就打破了实施这些网络行为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信息化的应用。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智能制造的发展提速促使标准规范不一致的问题更加突出。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时面临很多复杂的技术难题,有的甚至需要推倒重来。例如,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缺失,导致设备不能兼容;企业内部各类信息系统间的集成也存在标准规范滞后、不统一的问题。再如,由于智能产品标准的缺乏,家电企业的智能家居开发各自为营,海尔发布的U+智慧生活操作系统,美的推出的“一个智慧管家系统+一个M-Smart互动社区+一个M-Box管理中心”智能家居模式,格力研制的基于云端的能源和环境管理家居系统,均是主打本品牌智能家居相互间的联接对话,不同品牌之间难以兼容,为用户接纳智能产品树立了应用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产品向个人生活的渗透。